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致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的消化道综合征。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和非感染(饮食、气候)因素;临床表现分轻型(胃肠道症状为主)和重型(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培养、血常规);治疗包括调整饮食、预防纠正脱水、合理用药(控感染、用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对症治疗;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加强护理,需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并做好预防。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患儿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细菌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常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侵袭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泻。
寄生虫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较少见,但也可引起小儿腹泻。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充足的营养,但如果喂养次数过多、喂养量过大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都可能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例如,过早添加辅食或添加的辅食种类不合适,可能超出婴儿的消化能力。
过敏因素:部分小儿对牛奶、大豆等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过敏症状。
气候因素:天气突然变化、腹部受凉等可使肠道蠕动增加,而天气过热又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这些都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二、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在10次以内,为黄色或黄绿色稀糊便,带有少量黏液。患儿精神状态较好,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除了有较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每天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量多,含有少量黏液。可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脱水:根据脱水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尿量稍减少;中度脱水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患儿呈昏迷状态,皮肤发灰、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哭时无泪,尿量极少或无尿,可伴有休克症状。
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低钠血症时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低钾血症时表现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
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嗜睡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等。
三、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发病诱因、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等。
2.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弹性、眼窝及前囟情况等,以判断脱水的程度。听诊腹部,了解肠鸣音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有助于判断腹泻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一般感染性腹泻大便中有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等,而非感染性腹泻大便中白细胞较少。
大便培养:对于怀疑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进行大便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并指导临床用药。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降低。
四、治疗原则
1.调整饮食: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应适当减少喂养次数;人工喂养的患儿可给予稀释的牛奶或米汤等,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预防和纠正脱水:根据脱水的程度及性质,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的患儿;重度脱水或呕吐明显的患儿需要静脉补液。
3.合理用药:
控制感染: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
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的生态平衡。
4.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药物,但需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呕吐严重时可给予止吐药物等。
五、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清洁,奶瓶等餐具要定期消毒。
2.注意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避免病从口入。
3.避免腹部受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尤其是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4.加强护理:注意小儿的个人卫生,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和上行性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小儿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和护理。同时,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小儿腹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