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失常的良性疾病,与内分泌紊乱等有关,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等,靠临床表现结合超声诊断,轻的调生活,重的用药物,多数预后好需定期复查;乳腺结节是乳腺局限性肿块,分良恶性,与年龄、生活方式等有关,靠综合检查诊断,良性小无症状定期查,大或有恶变倾向手术,恶性需综合治疗,不同人群处理有别,高危人群需密切监测。
一、定义与本质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复旧不全,属于乳腺生理性变化。多与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得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乳腺结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乳腺组织内出现的局限性肿块,可由多种病理情况引起,包括良性病变(如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等)和恶性病变(如乳腺癌)。
二、影像学表现
乳腺增生:超声检查可见乳腺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可能有片状、条索状低回声区;钼靶检查可发现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或棉团状。
乳腺结节:超声检查可根据结节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及血流情况等初步判断良恶性。良性结节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恶性结节多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微小钙化、血流信号丰富等表现;钼靶检查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有重要价值,恶性结节可能有针尖样、沙粒样钙化等。
三、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一般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可触及乳腺腺体增厚,呈片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质地韧,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仅有疼痛症状而无明显肿块触及。
乳腺结节:多数患者是无意中发现乳房有结节,可伴有乳房胀痛,疼痛特点不如乳腺增生典型,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不明显;良性结节一般生长缓慢,边界清楚、活动度好;恶性结节通常生长较快,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可伴有乳头溢液(血性或浆液性)、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乳头凹陷等改变。
四、发病相关因素
乳腺增生:
年龄: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较少发生。青春期女性由于乳腺开始发育,内分泌逐渐活跃,可能出现生理性乳腺增生;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增生情况相对少见,但也有部分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仍可能出现。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生活不规律,熬夜等可导致内分泌紊乱,诱发或加重乳腺增生。例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的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激素水平: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是主要因素,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或患有卵巢疾病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等,都可能引起乳腺增生。
乳腺结节: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不同年龄段结节的良恶性比例不同。年轻女性乳腺结节多以良性为主,如乳腺纤维腺瘤;而中老年女性乳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乳腺结节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会影响体内激素代谢,可能与乳腺结节的形成有关;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也可能对乳腺组织产生一定影响。
家族史: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乳腺恶性结节的风险明显增高。如果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中有患乳腺癌者,其自身患乳腺结节后恶性的可能性较无家族史者高。
激素因素: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如未生育、未哺乳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的女性,患乳腺结节尤其是恶性结节的风险增加。
五、诊断方法
乳腺增生: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乳腺超声检查,一般根据典型的周期性乳房胀痛及乳腺片状增厚等表现,再结合超声看到的乳腺结构紊乱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钼靶检查,但对于年轻致密乳腺,钼靶诊断价值相对受限。
乳腺结节: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必要时还需进行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病理活检是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可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六、处理原则
乳腺增生:一般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症状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逍遥丸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数乳腺增生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乳腺结节:对于良性结节,若结节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复查乳腺超声等观察结节变化;若结节较大或有恶变倾向,或伴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则需要手术切除。对于恶性结节,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处理原则略有不同,年轻患者在考虑治疗方案时需更多兼顾美观及生育等问题;中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个体化的预防及诊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