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在定义、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区别。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有遗传、感染等病因,病理有滑膜炎症等,关节表现多样,有自身抗体等实验室异常,X线等有相应表现,治疗强调多方面;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病理是滑膜非特异性炎症,关节表现为游走性大关节炎,有链球菌感染指标异常等,X线等表现不同,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携带某些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感染方面,一些病原体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发病;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等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异常免疫反应累及关节。
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发病年龄多在6-15岁,性别差异不明显。
二、病理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
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早期滑膜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滑膜细胞增生,形成血管翳,血管翳可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
风湿性关节炎
病理主要是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关节滑膜呈充血、水肿,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一般不出现血管翳及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炎症消退后不遗留关节畸形,但可反复发作。
三、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表现:多呈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见的受累关节为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早期可出现晨僵,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1小时,活动后可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还可导致关节功能受限,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节外表现: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还可出现类风湿血管炎,累及眼部可引起巩膜炎、虹膜炎等,累及肺部可出现间质性肺炎等。
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表现: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见的累及关节有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但一般不出现关节畸形,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可完全恢复。
关节外表现: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还可出现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的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下结节,为稍硬、无痛的小结节,多位于肘、腕、膝、踝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还可出现心肌炎等心脏受累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约7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阳性率约60%-70%,且与病情活动相关。
血常规:可出现轻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正常。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风湿性关节炎
链球菌感染指标: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增快、CRP升高。
五、影像学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
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关节面骨质侵蚀、破坏,晚期可见关节半脱位、畸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早期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对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活动有重要价值。
风湿性关节炎
X线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后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等非特异性改变,一般无骨质侵蚀破坏。
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等炎症表现,但不如MRI敏感。
六、治疗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及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强调早期、联合、个体化用药。
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重康复训练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等特殊时期用药需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主要是消除链球菌感染灶,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同时针对关节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一般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关节功能多可恢复,但需注意预防复发,如避免再次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青少年和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