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可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卵泡囊肿(生育年龄女性因内分泌调节等致卵泡未正常排卵或持续生长形成,与该阶段内分泌活跃相关)和黄体囊肿(排卵后黄体因激素水平异常过度增大形成,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病理性因素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0-40岁女性多见,与经血逆流等有关,家族遗传及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风险)、炎症性囊肿(盆腔炎症累及右侧附件致输卵管伞端粘连闭锁分泌物积聚形成,有盆腔感染或多次宫腔操作史者风险高)、肿瘤性囊肿(包括卵巢上皮性肿瘤,不同类型好发年龄不同,与细胞异常增殖调控紊乱等有关;生殖细胞肿瘤如成熟畸胎瘤,好发于20-40岁生育年龄女性,与胚胎发育中生殖细胞异常分化有关;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多数发生于45-55岁女性,与细胞内调节机制异常有关)。
一、生理性因素
(一)卵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泡发育成熟后会排卵,若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一般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通常与内分泌调节有关,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过程,从而导致卵泡囊肿的形成。例如,在月经周期中,促卵泡生成素等激素的分泌异常,可能干扰卵泡的正常排卵,使其持续增大形成囊肿。
2.年龄因素:生育年龄的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卵泡囊肿,因为此阶段女性的内分泌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激素波动相对较大,卵泡发育和排卵的过程更容易受到影响。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若黄体血肿液化直径大于3cm则称为黄体囊肿。黄体囊肿的形成与黄体期的激素变化有关,正常黄体直径一般不超过2cm,当黄体期激素水平异常时,黄体可能过度增大形成囊肿。比如,某些因素导致黄体期孕激素等激素分泌异常,使得黄体持续增大,进而形成黄体囊肿。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生育年龄女性,女性在生育期内分泌变化较为频繁,是黄体囊肿的好发人群。
二、病理性因素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因囊内液体类似巧克力色而得名。其发生与经血逆流等因素有关,经血中的子宫内膜细胞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逐渐形成囊肿。例如,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导致经血排出不畅时,经血逆流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生风险。
2.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30-40岁的女性,此年龄段女性的生育、内分泌等情况相对复杂。另外,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发生,且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病几率。
(二)炎症性囊肿
1.形成机制:盆腔炎症累及右侧附件,如输卵管卵巢炎等,炎症导致输卵管伞端粘连闭锁,分泌物积聚形成囊肿。例如,女性患有盆腔炎后,炎症蔓延至右侧附件,使附件局部组织发生炎性改变,进而形成囊肿。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这些病原体感染可引发盆腔炎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导致炎症性囊肿的形成。
2.病史因素:有盆腔感染病史的女性,如曾患盆腔炎、附件炎等疾病,发生右附件炎症性囊肿的风险明显增加。另外,多次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也可能增加盆腔感染的机会,从而间接增加炎症性囊肿的发生风险。
(三)肿瘤性囊肿
1.卵巢上皮性肿瘤
形成机制: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卵巢内的间质等组织发生异常增殖形成肿瘤性囊肿。其中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较为常见。浆液性囊腺瘤可能与卵巢表面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有关,黏液性囊腺瘤则可能与卵巢表面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有关。肿瘤性囊肿的发生与细胞的异常增殖调控机制紊乱有关,可能涉及基因突变等因素。例如,某些原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卵巢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囊肿。
年龄因素:不同类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好发年龄有所不同,浆液性囊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30-40岁女性;黏液性囊腺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而卵巢上皮性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2.生殖细胞肿瘤
形成机制: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如成熟畸胎瘤等。成熟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由多胚层组织构成,其发生可能与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异常分化有关。例如,在胚胎发育早期,生殖细胞迁移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部分生殖细胞留在卵巢内并异常分化形成畸胎瘤。
年龄因素:成熟畸胎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的生育年龄女性。
3.性索间质肿瘤
形成机制:来源于卵巢的性索间质细胞,如颗粒细胞瘤等。颗粒细胞瘤的发生与卵巢的性索间质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可能涉及内分泌调节异常等因素。例如,颗粒细胞瘤可分泌雌激素,导致女性出现内分泌紊乱的相关表现,其发生与细胞内的激素受体等调节机制异常有关。
年龄因素:颗粒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发生于45-55岁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