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症状与体征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症状与体征有呼吸困难、乏力疲倦、水肿及肺部啰音、心脏体征等;实验室检查中脑钠肽等是重要生物标志物,还有血常规等其他指标;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各检查在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特点及差异。
一、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心力衰竭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心力衰竭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老年人则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需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既往患病情况等。例如儿童患者要了解母亲妊娠期有无感染等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情况;老年患者要询问有无长期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等。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病因,但某些疾病与性别有一定关联,如女性围生期心肌病等,询问时需了解患者性别相关的特殊情况。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是否长期高盐饮食;有无吸烟、饮酒史,吸烟量及饮酒量、持续时间等;运动情况,是长期坚持适量运动还是久坐少动等。例如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引发心力衰竭。
病史:重点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等;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史,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因为这些疾病可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心力衰竭。
二、症状与体征评估
症状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较常见的症状,初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心力衰竭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老年人可能在原有呼吸困难基础上症状加重。
乏力、疲倦: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但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爱玩耍等;老年人可能表现为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如不能胜任以往可完成的家务劳动等。
水肿: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导致的水肿,常见于下肢,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儿童水肿可能不典型,老年人由于下肢静脉回流功能减退等因素,水肿可能更明显。
体征
肺部啰音:左心衰竭患者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随着病情加重,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发展到全肺。不同年龄段患者肺部体征可能因基础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肺部体征相对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影响体征判断。
心脏体征:可发现心脏扩大、心率异常、心脏杂音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多呈全心扩大;瓣膜病患者可闻及相应瓣膜区的杂音等。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NP和NT-proBNP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NP和NT-proBNP水平升高,且其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例如,NT-proBNP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小于75岁者>450pg/ml,大于75岁者>900pg/ml,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小于75岁者>125pg/ml,大于75岁者>450pg/ml常提示心力衰竭可能。不同年龄人群参考值有一定差异,儿童的BNP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特定的参考范围来判断。
其他血液指标:如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贫血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状态,因为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等。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明确心脏各腔室大小、心室壁厚度、瓣膜结构及功能等,还能测定射血分数(EF)等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例如,正常左室射血分数≥50%,若EF<50%提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段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儿童超声心动图有其自身的正常指标范围,需要专业人员依据儿童特点进行准确评估;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的生理性退变等,可能影响超声心动图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胸部X线:可显示心脏大小及外形,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例如,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肺淤血、肺水肿等表现,如肺纹理增多、KerleyB线等。儿童胸部X线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考虑儿童胸廓、肺部等解剖生理特点进行分析;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肺部其他疾病,需注意鉴别。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于评估心肌组织特征、心脏功能等有较高价值,可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病变、心肌存活情况等。在鉴别诊断某些特殊类型心力衰竭,如心肌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相对超声心动图等应用相对较少。
五、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情况。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可出现病理性Q波、ST-T改变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且影响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后。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心电图有其独特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参考范围,老年人可能存在心电图生理性退变等情况,解读时需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