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功能不全需从多方面预防,生活方式上要合理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规范药物治疗;定期体检及自我监测,通过这些措施改善心脏功能,预防病情加重。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运动
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病情稳定者可尝试,需注意逐渐增加强度)、太极拳等。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避免心率过快。例如,散步可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代谢状况,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以稍微感到疲劳但能很快恢复为宜。对于老年患者,运动强度应更保守,可选择更温和的活动,如在平坦路面上缓慢行走,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球类运动等,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的急性发作。
2.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范围为18.5-23.9。如果BMI超过正常范围,应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例如,每天减少100-200千卡的热量摄入,同时结合适当运动来消耗多余热量。对于老年肥胖患者,在控制体重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因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
3.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必须戒烟。对于饮酒者,应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10毫升啤酒、5毫升黄酒、30毫升葡萄酒或1.5毫升蒸馏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心肌功能,加重心功能不全的病情。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要积极寻求戒烟帮助,如使用戒烟药物、参加戒烟小组等;对于饮酒者,要逐渐减少饮酒量,最终尽量做到不饮酒。
二、疾病管理与治疗相关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例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改善心肌重构,延缓心功能不全的进展。要定期监测血压,一般每周至少测量1-2次,并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如通过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方式改善心肌供血。对于冠心病患者,要规律服用药物,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缺血对心脏功能的损害。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脏功能,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和发展。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2.规范药物治疗
已经确诊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规范服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ACEI或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死亡率。在服用药物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ACEI可能会引起咳嗽、低血压等,ARB可减少ACEI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但可能有其他轻微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心率减慢、乏力等。如果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三、定期监测与健康管理
1.定期体检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心电图检查(监测心率、心律等情况)、血液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电解质、脑钠肽等)。脑钠肽(BNP)是评估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升高往往提示心功能不全加重。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加强定期体检的频率,密切关注心脏及全身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
2.自我监测
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如每天测量体重,因为体重在短时间内的明显增加可能提示液体潴留,是心功能不全加重的早期信号。一般每天在相同时间、相同状态下测量体重,如晨起空腹排尿后测量。还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乏力、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情况,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家庭成员的患者,家人也要留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