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病因与遗传、饮食、炎症、年龄等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等表现,检查有直肠指检、内镜、影像学等,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部分有恶变倾向,病因与遗传、炎症、生活方式、年龄等有关,多数无症状,较大或多时有肠道刺激等表现,检查有直肠指检、内镜、钡剂灌肠等,治疗有内镜下切除等,预后与息肉性质相关,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家族病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性质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恶性肿瘤范畴,细胞具有异常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性。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大多属于良性病变,但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如腺瘤性息肉等。
二、发病原因
直肠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直肠癌发病风险;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长期不愈,可能诱发直肠癌;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突变的几率增加等。
直肠息肉: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某些息肉病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炎症刺激,直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引起黏膜息肉样增生;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年龄也是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直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三、临床表现
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不多,常伴有黏液;晚期可出现腹痛、腹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还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侵犯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持续性剧烈疼痛等。
直肠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发现。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附着于大便表面;若息肉脱垂于肛门外,还可出现息肉脱出肛外的情况。
四、检查方法
直肠癌:直肠指检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内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呈溃疡型,指套常染有血迹;内镜检查,如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直肠癌的重要方法;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直肠息肉: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质软、可推动的肿块,若息肉位置较高,指检可能触及不到;内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可明确息肉的位置、大小、数目等,并可在镜下进行息肉活检或切除;钡剂灌肠检查对直肠息肉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发现充盈缺损等表现,但不如内镜检查直观准确。
五、治疗方法
直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的分期、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等;术后可根据情况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姑息性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直肠息肉:小的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切术、激光切除术等;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基底较宽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对于炎性息肉,主要是针对炎症进行治疗,去除刺激因素后息肉可能会消退。
六、预后情况
直肠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直肠癌若能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直肠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会明显降低,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直肠息肉:大多数直肠息肉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尤其是良性息肉切除后复发风险较低;但对于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如腺瘤性息肉,若切除不彻底或复发,可能会进展为直肠癌,影响预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直肠息肉相对少见,多为良性,如幼年性息肉等。儿童出现直肠相关症状时应及时检查,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检查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内镜检查应选择适合儿童的较小规格内镜,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患直肠癌或直肠息肉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检查和治疗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小的方法,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女性在患直肠癌或直肠息肉时,其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检查和治疗中需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妇科检查与直肠检查的协同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也需兼顾女性的特殊需求,如对美观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有家族病史人群:有直肠癌或直肠息肉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此类人群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采取更积极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