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一般为低血压,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无明显症状,病理性有多种病因;症状分轻中重,诊断靠血压测量和相关检查;治疗分生理性应对和病理性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疾病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按发病原因分类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这种情况在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中较为常见,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多无异常,主要是自身的血压调节机制对低灌注的反应相对较为平和。
病理性低血压病:
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可能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常伴有头昏、乏力、心悸等症状。
继发性低血压病:由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引起的低血压,如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慢性疾病可导致低血压;内分泌紊乱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血压调节;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引起低血压;此外,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导致的血容量骤减或心功能急剧降低,也会引发低血压,这种情况下往往伴有相应原发疾病的症状,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有胸痛、胸闷等表现,大出血患者会有面色苍白、冷汗等表现。
低血压的症状表现
轻度低血压: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在突然站立时可能会有眼前发黑、头晕加重的情况,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血压调节不及时,导致脑供血暂时不足。
中度低血压: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视力模糊、心慌等症状,活动后上述症状可能会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患者可能在日常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感觉明显乏力,需要休息。
重度低血压:可出现晕厥、休克等严重情况,晕厥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患者会摔倒,休克时则会有皮肤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等表现,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比如重度低血压导致休克时,身体重要脏器如大脑、心脏、肾脏等的血液灌注严重不足,会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低血压的诊断方法
血压测量:这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通过使用血压计测量上肢血压,需要非同日多次测量,若均低于正常范围则考虑低血压可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怀疑体位性低血压,还需要测量卧位、站立位的血压,一般站立后收缩压较卧位时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即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贫血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查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是否正常,有无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心电图检查可判断心脏节律和心肌供血情况;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怀疑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可能需要进行激素水平测定等检查。
低血压的治疗与预防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的应对:体质瘦弱的老人和女性若为生理性低血压且无不适,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加强营养,均衡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比如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避免突然站立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动作,起床等体位改变时应缓慢进行。
病理性低血压病的治疗:
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低血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需要补充相应的激素进行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则需要补充甲状腺素;对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导致的重度低血压,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紧急救治,如止血、改善心肌供血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症状的低血压患者,可适当给予药物治疗来提升血压,如使用氟氢可的松等药物,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辅助治疗,如增加钠盐摄入,因为钠盐可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但要注意适量,避免摄入过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多喝水也有助于增加血容量;避免长时间站立,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压调节功能较差,且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对于老年人的低血压要更加重视。在治疗时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血压过度下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原发疾病。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防止发生晕厥摔倒受伤,居住环境要保持安全,地面不要过于光滑等。
儿童: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出现低血压情况,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等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身体发育对营养的需求,促进心血管系统等正常发育,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障充足的睡眠。
女性:年轻女性的生理性低血压较为常见,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要更加关注自身血压情况,避免因为身体的生理变化导致低血压症状加重。如果是由内分泌因素引起的女性低血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要积极配合治疗甲状腺疾病,以稳定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