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致雌激素波动或下降,引发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涉及内分泌、神经递质变化,好发于45-55岁左右女性,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月经、血管舒缩、精神神经、泌尿生殖道等多方面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激素替代治疗、其他药物治疗等干预,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内分泌变化: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不全,雌激素分泌减少,而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这种内分泌的改变会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的功能。例如,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神经递质变化:雌激素可影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等的代谢。当雌激素水平变化时,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引发情绪、睡眠等方面的问题,如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发生于45-55岁左右的妇女,这个年龄段卵巢功能开始明显衰退,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发年龄段。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吸烟会影响血管功能,加重雌激素缺乏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长期缺乏运动的女性也更容易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运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调节内分泌和改善心理状态。
病史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身体免疫状态的波动,可能更容易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另外,有卵巢手术史等导致卵巢功能过早衰退的情况,也会提前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表现。
临床表现
月经改变:月经周期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逐渐绝经;也可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甚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即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轻者每日发作数次,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潮热严重时可影响女性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导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精神萎靡。
精神神经症状:
情绪波动: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易怒等。例如有的女性可能在围绝经期出现突然的情绪大波动,一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
记忆力减退:部分女性会感觉记忆力不如以前,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
泌尿生殖道症状:阴道干涩、性交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等。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泌尿生殖道黏膜萎缩、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的。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围绝经期女性患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增加。这是由于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雌激素缺乏后,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生。
骨质疏松: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表现为腰背酸痛,严重者可发生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以及近期的症状表现等。了解月经改变的具体情况,有无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症状,以及精神神经症状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等,了解生殖器官的情况。同时检查骨骼情况等,初步判断有无骨质疏松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激素水平测定:测定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一般来说,围绝经期女性FSH升高,E2降低。例如,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骨密度测定: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等方法测定骨密度,了解骨量情况,有助于诊断骨质疏松。
治疗与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适当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改善心血管功能和调节情绪。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饮食: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以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心理调节:通过心理疏导、冥想、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也应给予围绝经期女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激素替代治疗(HRT):对于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围绝经期女性可考虑使用。但使用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评估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等风险。激素替代治疗可以缓解潮热、阴道干涩等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等,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剂和给药途径等。
其他药物治疗:对于有明显精神神经症状的女性,可根据情况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对于抑郁症状明显的女性,可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老年围绝经期女性由于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激素替代治疗等的风险和收益。在进行骨密度测定等检查时要定期进行,密切关注骨质疏松情况,同时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监测。
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果围绝经期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要评估对血压、血糖等的影响;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女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权衡利弊。
肥胖女性:肥胖的围绝经期女性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需要更加严格控制体重。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控制对于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以及降低相关疾病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在考虑激素替代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体重等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