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的慢性炎症,发病与自身免疫等有关,好发于生育期女性,有肿块、疼痛等表现,靠病理活检确诊,需与哺乳期乳腺炎等鉴别,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等;结节性红斑是皮下脂肪组织急性炎症,与感染等有关,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有全身症状和小腿伸侧结节等表现,靠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硬红斑鉴别,治疗要找诱因,重者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妊娠期和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儿童及老年女性结节性红斑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疾病定义及发病机制
肉芽肿性乳腺炎
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导管上皮损伤,导致脂质外溢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肉芽肿。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经产妇。
结节性红斑
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多与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是细菌等病原体或其他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皮下脂肪血管炎,进而形成结节性红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二、临床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症状:患者多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可位于乳房任何部位,大小不一,常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等,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非血性。病情进展时,肿块可能与皮肤粘连,出现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体征:乳房可触及边界不清的肿块,质地较硬,部分肿块有压痛,病变后期可形成窦道或瘘管。
结节性红斑
症状:起病较急,常先有低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疼痛性结节。结节多发生于双侧小腿伸侧,也可累及大腿、上臂等部位。结节大小不等,一般为1-5厘米,表面皮肤红肿、发热,有明显压痛。
体征:皮肤表面的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出皮面,皮肤紧张发亮,颜色可由鲜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最终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
三、实验室检查
肉芽肿性乳腺炎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增高。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多升高。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不均质肿块,边界不清,可有低回声区及高回声区。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中心为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
结节性红斑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链球菌感染相关指标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皮肤活检可见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间隔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后期可见纤维母细胞增生。
四、影像学检查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X线检查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可伴有钙化灶。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显示病变范围更清晰,可见乳腺组织内异常强化影,有助于评估病变程度。
结节性红斑
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排除血管性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下肢X线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必要时可进行CT检查,可见小腿皮下脂肪组织增厚,有炎症改变。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肉芽肿性乳腺炎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进行诊断。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等,病理活检发现肉芽肿形成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等鉴别。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有急性炎症表现,如高热、寒战等,病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乳腺癌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腺钼靶或MRI等检查可发现肿块的恶性征象,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结节性红斑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双侧小腿伸侧的疼痛性结节,结合病史中有感染等诱因,一般可临床诊断,必要时结合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
鉴别诊断:需与硬红斑等疾病鉴别。硬红斑多发生于小腿屈侧,结节较大,病程慢性,可形成溃疡,病理表现为结核样肉芽肿,抗结核相关检查可协助鉴别。
六、治疗原则
肉芽肿性乳腺炎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病情较重、形成窦道或瘘管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需在炎症控制后进行,以减少复发。
结节性红斑
首先要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控制感染、停用可疑药物等。轻症患者可自行缓解,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症状较重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对于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结节性红斑,可能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肉芽肿性乳腺炎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需谨慎处理,药物使用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一般优先考虑局部治疗,如热敷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分娩后根据病情再进一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等治疗。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需注意保持乳汁通畅,避免乳汁淤积,可通过按摩等方法促进乳汁排出,同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停止哺乳,若继续哺乳需注意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必要时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结节性红斑
儿童:儿童患结节性红斑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仔细寻找诱因,如是否有感染等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结节性红斑时,需考虑是否有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