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后等方面存在不同,发病部位分别在宫颈和子宫内膜;病理类型有差异;发病危险因素各有特点;临床表现早期均有阴道相关症状,晚期表现不同;诊断方法包括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等用于宫颈癌,妇科检查、B超、分段诊刮等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原则上手术、放化疗等方式有别;预后与分期、病理等相关,早期宫颈癌部分预后好,早期子宫内膜癌部分预后好,晚期均相对较差。
一、发病部位不同
宫颈癌:病变发生在子宫颈部位,是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变的部位。
子宫内膜癌:病变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
二、病理类型不同
宫颈癌:常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其中鳞状细胞癌约占75%-80%,腺癌约占20%-25%,还有较少见的腺鳞癌、小细胞癌等。
子宫内膜癌:常见病理类型包括内膜样腺癌,约占80%-90%;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相对少见类型。
三、发病危险因素有所差异
宫颈癌
HPV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如HPV16、18型等感染。
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与宫颈癌发病相关。例如,性生活开始年龄小于16岁,患宫颈癌风险增加;分娩次数多会对宫颈造成损伤等,增加患病风险。
其他因素:吸烟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增加某些人群患宫颈癌的风险,但相关机制还在研究中。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是重要发病因素。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排卵障碍,雌激素持续分泌,缺乏孕激素对抗,易发生子宫内膜癌;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且不添加孕激素的绝经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升高。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这三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肥胖患者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的储存和分泌,持续刺激子宫内膜;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代谢紊乱,也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关。
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例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
四、临床表现不同
宫颈癌
早期症状: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少量流血;也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继发性症状。如癌灶累及盆腔结缔组织、骨盆壁,压迫输尿管或直肠、坐骨神经时,常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下肢肿痛等,严重时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最后引起尿毒症。到疾病末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及全身衰竭等表现。
子宫内膜癌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多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阴道排液增多,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呈脓性、有臭味。
晚期症状:当癌肿侵犯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时,可引起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癌肿阻塞宫颈管引起宫腔积脓时,可出现下腹部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患者还可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五、诊断方法有别
宫颈癌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可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
HPV检测:与TCT联合应用于宫颈癌筛查,对于高危型HPV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查。
阴道镜检查:若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检测阳性,需行阴道镜检查,观察宫颈病变情况,在可疑部位取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
宫颈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子宫内膜癌
妇科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子宫可增大,质软;晚期偶见癌组织自宫颈口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
B超检查:经阴道B超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异常情况。
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及宫颈管组织分别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病变形态,直视下取活检,提高早期内膜癌的诊断率,尤其对位于宫腔内的小病灶诊断更准确。
六、治疗原则不同
宫颈癌
手术治疗:根据临床分期等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如早期宫颈癌可选择宫颈锥切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等。
放射治疗:适用于中晚期患者、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早期患者等。包括根治性放疗及姑息性放疗等,可采用外照射和(或)内照射。
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也可用于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如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
子宫内膜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如早期患者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同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
放疗:对于有高危因素(如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的术后患者,需辅助放疗;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
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采用静脉化疗或腹腔化疗等,也可用于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患者的辅助化疗。
七、预后情况有差异
宫颈癌
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宫颈癌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宫颈癌预后相对较差。例如,Ⅰ期宫颈癌5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而Ⅳ期宫颈癌5年生存率则较低。
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也影响预后,一般来说,腺癌预后相对鳞状细胞癌稍差,分化程度低的肿瘤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
预后与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等有关。早期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例如,Ⅰ期高分化内膜样腺癌5年生存率较高,而浆液性癌等预后相对较差。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伴随疾病也会对预后产生一定影响,有这些伴随疾病的患者可能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预后相对稍差。
总之,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临床上需通过详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并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