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红色斑块、银白色鳞屑为典型表现,本质为免疫异常致角质细胞过度增殖,分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异常(T细胞活化、IL-17水平升高)、遗传易感(超80个易感基因位点,HLA-Cw6关联性最强,父母患病子女风险10%-50%)、环境触发(感染、外伤、药物、吸烟、肥胖、精神压力)。临床表现分型特征为寻常型多对称分布,冬季加重,指甲受累率约50%;关节病型约30%伴发关节炎,X线可见骨侵蚀;脓疱型分局限型和泛发型,后者伴全身症状需紧急处理;红皮病型全身潮红、肿胀、脱屑,死亡率约1%-2%。诊断依据典型皮损、病理检查、免疫学指标,需与脂溢性皮炎、湿疹、二期梅毒疹等鉴别,皮肤镜检查准确率超90%。治疗策略包括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治疗PASI评分降低60%-70%)、系统治疗(甲氨蝶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生物制剂使90%患者达PASI75)、物理治疗(NB-UVB有效率约70%,准分子激光单次显著改善)。特殊人群管理要点为儿童优先润肤剂、弱效激素,6岁以下禁用生物制剂;妊娠期局部用润肤剂、维生素D3衍生物,系统治疗仅限环孢素,生物制剂妊娠16周前停用;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环孢素,优先生物制剂或甲氨蝶呤。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皮肤护理(每日润肤剂、水温37℃以下,复发率降低40%)、饮食调整(增加ω-3脂肪酸、限制酒精高糖,地中海饮食降低病情活动度25%)、心理支持(30%伴焦虑抑郁,CBT改善生活质量)。预后与复发预防方面,银屑病多需长期管理,早期干预减少关节损害,复发高危因素包括感染、应激、药物中断,建议轻症每3-6个月复诊,重症每月监测炎症指标。
一、银屑病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块、覆盖银白色鳞屑为典型表现,可伴瘙痒或疼痛。其本质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表皮更新加速,形成特征性皮损。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其中寻常型占比超90%,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丘疹或斑块,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现象。
二、发病机制的科学研究进展
1.免疫系统异常:T淋巴细胞(尤其是Th17细胞)过度活化,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IL-22等促炎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临床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且与皮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遗传易感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发现超过80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其中HLA-Cw6基因与早发型银屑病关联性最强。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为10%~20%;若双方患病,风险升至50%。
3.环境触发因素:感染(如链球菌咽炎)、外伤(Koebner现象)、药物(β受体阻滞剂、锂剂)、吸烟、肥胖及精神压力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一项针对2000例银屑病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吸烟者病情严重度评分较非吸烟者高30%。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特征
1.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多对称分布于头皮、肘膝伸侧、腰骶部及指甲,冬季加重。指甲受累表现为点状凹陷、甲板增厚或油滴样变色,发生率约50%。
2.关节病型银屑病:约30%患者伴发银屑病性关节炎,表现为外周关节肿胀疼痛、晨僵,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X线检查可见骨侵蚀、新骨形成等特征性改变。
3.脓疱型银屑病:分局限型(掌跖脓疱病)和泛发型,后者表现为皮肤弥漫性红斑基础上密集无菌性脓疱,伴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紧急处理。
4.红皮病型银屑病:全身皮肤潮红、肿胀、脱屑,体温调节紊乱,可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约1%~2%。
四、诊断标准与鉴别要点
诊断依据:典型皮损形态+病理检查(表皮颗粒层消失、Munro微脓肿形成)+免疫学指标(如IL-17水平)。需与脂溢性皮炎(头皮皮损伴油腻鳞屑)、湿疹(多形性皮损、渗出倾向)、二期梅毒疹(掌跖铜红色斑疹)等鉴别。皮肤镜检查可见点状血管、白色鳞屑等特征性表现,准确率达90%以上。
五、治疗策略与循证依据
1.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维生素D3衍生物(卡泊三醇)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为一线选择。研究显示,卡泊三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斑块型银屑病,4周后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降低60%~70%。
2.系统治疗:甲氨蝶呤(抑制T细胞增殖)、环孢素(快速控制重症)及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适用于中重度患者。生物制剂治疗可使90%患者达到PASI75(皮损改善75%以上),但需筛查结核、肝炎等感染风险。
3.物理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每周3次,12周后有效率约70%;准分子激光适用于局限性皮损,单次治疗即可显著改善。
六、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儿童患者:优先选择润肤剂、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避免使用甲氨蝶呤等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6岁以下儿童禁用生物制剂。
2.妊娠期女性:局部治疗以润肤剂、维生素D3衍生物为主,系统治疗仅限环孢素(需严格监测血压)。生物制剂需在妊娠16周前停用,以降低胎儿免疫抑制风险。
3.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环孢素(增加高血压风险),优先选择生物制剂或甲氨蝶呤(需补充叶酸)。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七、生活方式干预与长期管理
1.皮肤护理:每日使用无香料润肤剂(如凡士林),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搔抓或过度清洁。研究显示,规律使用润肤剂可使复发率降低40%。
2.饮食调整: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亚麻籽),限制酒精及高糖饮食。一项纳入1200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地中海饮食模式可使病情活动度降低25%。
3.心理支持:约30%患者伴发焦虑或抑郁,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认知行为疗法(CBT)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DLQI)。
八、预后与复发预防
银屑病呈慢性病程,约1/3患者可自发缓解,但多数需长期管理。早期干预(如生物制剂)可减少关节损害风险。复发高危因素包括感染、应激、药物中断等,建议建立个体化随访计划:轻症患者每3~6个月复诊,重症患者每月监测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