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疾病,与遗传、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有月经失调、高雄激素等表现,通过临床表现、血液及B超检查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调节月经周期等治疗;卵巢囊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无症状,病理性有相应症状,通过B超等检查诊断,生理性多无需治疗,病理性需根据情况手术或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育龄、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多发生于育龄女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PCOS,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使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如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其形成与炎症、内分泌紊乱、子宫内膜异位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上,形成巧克力囊肿,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出血等病理过程相关。
二、临床表现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
1.月经失调:多数患者出现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可延长至35天以上,甚至数月不来月经;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无规律。
2.高雄激素表现:多毛较为常见,常见于面部、下巴、乳晕周围、下腹中线等部位,毛发增粗、增多;部分患者出现痤疮,多发生在面部、胸背部,与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还可能出现脱发,主要是头顶的头发进行性稀疏。
3.卵巢多囊样改变: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单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增大。
4.肥胖: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肥胖,多为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二)卵巢囊肿
1.生理性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做B超时发现,随着月经周期的推移可能自行消失。
2.病理性囊肿
较小的囊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
较大的囊肿:可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隐痛等不适。当囊肿发生扭转时,会出现突然的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囊肿发生破裂,也会引起剧烈腹痛,同时可能伴有腹腔内出血等情况。例如,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可能在月经期间出现痛经进行性加重的情况,这与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有关。
三、诊断方法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月经失调、高雄激素表现等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血液检查:测定性激素六项,常见雄激素水平升高,如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比值≥2-3;还可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等,评估胰岛素抵抗情况。
3.B超检查:观察卵巢是否存在多囊样改变,即单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增大。需要注意的是,B超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二)卵巢囊肿
1.B超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的重要方法,可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通过B超可以区分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例如,生理性的卵泡囊肿一般壁薄,直径多小于5cm,而病理性囊肿可能壁较厚,或有分隔等情况。
2.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一些怀疑为恶性的囊肿,可检测CA125、CEA等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囊肿的性质。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恶性肿瘤,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或需要进行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卵巢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囊肿的性质。
四、治疗原则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的患者,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将体重减轻5%-10%,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月经周期和排卵功能。
2.调节月经周期:对于月经失调的患者,可使用短效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片等,调节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3.降低雄激素水平:对于高雄激素表现的患者,可使用螺内酯等药物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多毛、痤疮等症状。
4.促排卵治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和调节月经周期的基础上,可使用克罗米芬等药物促排卵,帮助受孕。
(二)卵巢囊肿
1.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多数可自行消失。
2.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囊肿(直径≥5cm)、怀疑为恶性的囊肿、囊肿发生扭转或破裂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引起的疼痛等症状,可使用GnRH-a等药物进行治疗,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暂时治疗措施。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育龄女性
对于育龄女性患有PCOS或卵巢囊肿,需要特别关注生育问题。PCOS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促排卵等治疗以争取受孕,而卵巢囊肿患者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考虑手术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如卵巢囊肿剥除术可能会影响卵巢的正常组织,从而影响排卵和生育,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和后续生育计划。
(二)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患有PCOS时,月经失调是常见表现,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如适当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节食影响生长发育。在使用药物调节月经周期时,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卵巢囊肿,青春期女性的生理性囊肿相对较多见,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变化,对于病理性囊肿的处理要权衡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利弊,充分考虑对青春期女性未来生育等方面的影响。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患有PCOS时,月经失调情况可能会加重,同时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为PCOS患者本身存在代谢紊乱等情况,围绝经期后这些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加。对于卵巢囊肿,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囊肿恶性变的风险相对增加,所以对于发现的卵巢囊肿要更加积极地评估其性质,必要时尽早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