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痹症是中医病名,涵盖多种与关节等相关疾病,外因有外感邪气,内因包括正气不足,临床表现有关节和全身症状,诊断需中医结合西医方法,鉴别要与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区分,预防要从生活方面入手,调护包括病情观察、起居和饮食调护,其发生与多因素相关,了解相关内容对早期干预等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表现和防治重点不同。
一、风湿痹症的定义
风湿痹症是中医的病名,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涵盖了多种与关节、肌肉、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相关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病因病机
(一)外因
1.外感邪气
风寒湿邪:人体在劳累、汗出当风、涉水冒雨等情况下,风寒湿邪易侵袭人体。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中,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如寒冷潮湿地区,人群患风湿痹症相关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从气候因素来讲,长期处于低温、高湿度环境中,关节等组织更容易受到寒湿之邪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风热湿邪:在气候温热、湿度较大时,风热湿邪侵袭人体,可使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
(二)内因
1.正气不足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正气渐衰,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患风湿痹症相关疾病。儿童时期如果先天禀赋不足,也可能为日后发病埋下隐患,但相对中老年人来说,儿童发病相对较少。
性别上,女性在生理期、孕期、产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正气相对不足,若受到外邪侵袭,也较易患风湿痹症。比如女性在产后若不注意保暖,感受风寒之邪,就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等风湿痹症的表现。
生活方式上,长期劳累、过度疲劳、缺乏运动等会损伤正气。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筋骨肌肉容易受损,且正气易耗,外邪易乘虚而入。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导致经络痹阻。另外,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增加患风湿痹症的风险。
病史方面,既往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会影响人体的气血生化和脏腑功能,导致正气不足,外邪易侵。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原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修复能力可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出现风湿痹症的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1.关节症状
疼痛:可表现为关节酸痛、刺痛、胀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部位不定,有的呈游走性,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常出现手足小关节游走性疼痛;有的则固定在某一关节,如骨关节炎多见于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
肿胀:关节局部肿胀,可因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滑膜增生等引起。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常出现肿胀。
屈伸不利:由于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经络痹阻等原因,患者会出现关节屈伸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动作受限。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发热症状。还可能伴有乏力、纳差等全身不适症状,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等情况,这与疾病导致的慢性消耗以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发病的诱因、季节、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例如,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且有外感风寒湿邪等诱因,即可考虑为风湿痹症。同时,还会结合舌苔、脉象等,如风寒湿痹者常见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风湿热痹者常见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2.西医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检测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以及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关节的病变情况;骨关节炎则主要通过X线检查观察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表现来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痛风性关节炎鉴别:痛风性关节炎多有高尿酸血症病史,急性发作时关节疼痛剧烈,呈刀割样,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风湿痹症一般血尿酸正常。
2.与反应性关节炎鉴别:反应性关节炎多有前驱感染史,如肠道或泌尿系统感染后出现关节炎症,而风湿痹症多无明显的前驱感染的特异性表现。
五、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生活方面
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寒、受潮。在寒冷季节,尽量减少接触冷水,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中老年人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慢走、打太极等;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例如,多吃一些具有祛湿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葱、花椒等,对预防风湿痹症有一定帮助。
(二)调护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包括疼痛的程度、发作频率、肿胀的范围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仔细观察其关节部位的异常表现,如是否有哭闹、不愿活动关节等情况。
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症状,如体温、精神状态、食欲等。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加重、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起居调护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干燥、温暖,阳光充足。对于关节疼痛明显的患者,床铺要选择合适的硬度,避免过软或过硬影响关节的休息。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时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可适当使用保暖的被褥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3.饮食调护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进行饮食调护。例如,风寒湿痹患者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等,以散寒祛湿;风湿热痹患者则宜食用清热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等,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性食物,如辣椒、桂圆等。
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避免食用影响脾胃功能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鼓励儿童患者多喝水,以促进新陈代谢。
风湿痹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鉴别以及预防调护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风湿痹症的表现和防治重点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