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孕不育的原因涉及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免疫、精液异常、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生殖系统疾病如精索静脉曲张、附睾炎、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等会影响生精及精子输送等功能;内分泌因素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雄激素缺乏会干扰生殖相关激素分泌和功能;免疫因素的自身免疫性不育是自身产生抗精子抗体影响受精;精液异常包括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分别与精子数量、活力相关;环境因素如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会损害生殖细胞;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生殖功能。
一、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扩张、伸长和迂曲,可导致阴囊温度升高,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有研究表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约有40%-80%存在精液参数异常,如精子密度降低、活力下降等。这是因为精索静脉曲张会使睾丸局部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
年龄因素: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青壮年时期是高发阶段,此阶段生殖系统功能活跃,精索静脉曲张对生精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
生活方式:长期站立、从事重体力劳动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生几率,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精索静脉的回流。
2.附睾炎: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附睾的炎症。急性附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附睾炎,影响附睾的功能,导致精子的储存、成熟和输送受到阻碍。例如,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附睾后,会引发炎症反应,破坏附睾内的微环境,影响精子的正常运行。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生附睾炎,但青少年和性活跃期男性相对更易患病,青少年时期生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相对较低;性活跃期男性由于性活动较频繁,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增加。
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洁性生活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如不及时清洗外生殖器,容易导致病原体滋生感染附睾。
3.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如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隐睾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患者的睾丸生精功能障碍,体内雄激素水平异常。隐睾患者由于睾丸未降入阴囊,处于腹腔或腹股沟等温度相对较高的部位,影响了睾丸的生精功能,隐睾患者发生不育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年龄因素: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在出生时即可发现,若隐睾未及时治疗,会对成年后的生殖功能产生长期影响,因为睾丸在异常位置长期存在会逐渐丧失生精能力。
病史因素:家族中有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相关疾病史的男性,其后代发生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进而调节睾丸的生精和雄激素分泌功能。如果下丘脑或垂体出现病变,如垂体瘤等,会导致GnRH或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和雄激素水平。例如,垂体瘤可能会分泌过多的泌乳素,抑制性腺轴的功能,导致精子生成减少、性欲减退等。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但在青春期等生殖系统发育关键时期,若出现轴功能异常,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成熟。
病史因素:有脑部肿瘤、颅脑外伤等病史的男性,发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因为这些病史可能损伤下丘脑或垂体组织。
2.雄激素缺乏:雄激素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雄激素缺乏可导致生精障碍,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疾病可能导致雄激素合成异常,从而引起男性不孕不育。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雄激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影响生殖功能。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称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但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果在青壮年时期就出现明显的雄激素缺乏,可能会对生殖功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雄激素的分泌和代谢,增加雄激素缺乏导致不孕不育的风险。
三、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不育:男性自身产生抗精子抗体,这些抗体可与精子发生反应,导致精子的活力下降、凝集或制动,从而影响受精能力。自身免疫性不育约占男性不育症的3%-10%。例如,附睾、睾丸等部位的炎症可能破坏血-睾屏障,使精子抗原暴露,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精子抗体。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自身免疫性不育,但炎症等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相应的病因触发,没有特定的严格年龄限制。
病史因素:有生殖系统感染、外伤等病史的男性,发生自身免疫性不育的风险增加,因为这些病史可能导致血-睾屏障破坏,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四、精液异常
1.少精子症:精子密度低于正常参考值(一般低于15×10/ml)。少精子症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精索静脉曲张、内分泌异常、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的睾丸局部微环境改变会影响精子的生成,从而引起精子数量减少。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精子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如果在青壮年时期就出现明显的少精子症,需要进一步排查病因。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如长期穿紧身裤、泡温泉时间过长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少精子症。
2.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低下,前向运动的精子比例低于正常参考值(一般低于32%)。弱精子症可能与附睾、输精管等部位的感染,精浆生化成分异常等有关。例如,附睾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影响精浆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从而影响精子的活力。
年龄因素:年龄增长可能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但同样,青壮年时期出现弱精子症也需要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生活方式: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精子的活力,导致弱精子症的发生。
五、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γ射线等)、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等环境因素可能损害生殖细胞,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质量。例如,长期在放射性工作环境中的男性,其精子质量往往会受到明显影响,精子畸形率可能升高,数量和活力也可能下降。
年龄因素:对于处于生殖功能活跃期的青壮年男性,接触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生殖系统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因为此时期生殖细胞的分裂和代谢活跃,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生活方式:如果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存在上述有害因素,而又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会增加男性不孕不育的风险。
2.生活方式: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精神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性功能。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男性,可能出现性欲减退、精子质量下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