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关节疼痛、僵硬可能由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腱鞘炎等引起,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要休息保暖,不同疾病有针对性建议,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及特点: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关。病理基础是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在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史者,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双手关节疼痛、僵硬通常在早晨起床时明显,称为“晨僵”,持续时间常超过1小时,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僵硬时间会逐渐延长,关节疼痛程度也会加重,可累及多个双手关节,呈对称性分布。
(二)骨关节炎
发病机制及特点: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的完整性破坏和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变,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患骨关节炎的风险也会升高。肥胖人群由于关节承受压力增大,更容易引起关节软骨磨损,增加发病几率。双手小关节是骨关节炎的好发部位之一,患者会出现双手关节疼痛,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同时伴有关节僵硬,晨僵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30分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关节肿胀、畸形,如手指的远侧指间关节出现结节(赫伯登结节)等。
(三)痛风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及特点: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血尿酸升高的原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饮食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饮酒等,会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患者常突然出现单关节红肿热痛,双手关节也可受累,疼痛剧烈,夜间发作较为常见,同时伴有关节僵硬,在急性发作期,关节僵硬可能与炎症反应导致的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等有关。随着病情反复,可出现痛风石,关节功能逐渐受到影响。
(四)腱鞘炎
发病机制及特点: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常见于长期重复活动手部的人群,如打字员、乐器演奏者、手工劳动者等。年龄上无特定限制,但长期手部过度活动的人群更易患病。女性和男性患病风险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手部活动情况。患者可出现双手关节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腱鞘所在处,如屈指肌腱腱鞘炎时,手指屈伸时可出现弹响或卡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活动后僵硬感可减轻,但过度活动后又会加重。
二、诊断相关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双手关节疼痛、僵硬的起始时间、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加重及缓解因素。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如是否长期接触冷水、是否有高嘌呤饮食等)、家族史等。例如,对于年轻女性患者,要重点询问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对于长期手工劳作的患者,需考虑腱鞘炎的可能。
(二)体格检查
观察双手关节的外观,有无红肿、畸形、结节等。检查关节的活动度,包括屈伸、旋转等方向的活动范围,评估关节僵硬对活动度的影响程度。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可见双手关节的梭形肿胀,骨关节炎患者可能有手指关节的变形等。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类风湿因子(RF)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阳性等,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炎症活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液穿刺可见尿酸盐结晶。骨关节炎患者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指标,炎症指标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骨关节炎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X线可无明显改变,慢性期可见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穿凿样缺损等。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关节软骨、滑膜等病变的诊断更敏感,可更早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炎症、骨关节炎的软骨损伤等情况。
三、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应对措施
对于双手关节疼痛伴有僵硬的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双手关节,减少长时间打字、握持工具等活动。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症状。可以进行适当的手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僵硬和疼痛,但热敷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为宜。
(二)不同疾病的针对性建议
类风湿关节炎:除了一般休息、保暖等措施外,早期诊断后需根据病情进行规范的抗风湿治疗,如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等。患者在病情缓解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握拳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复发。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骨关节炎:要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可以使用辅助器具,如手部的支撑工具等,缓解关节压力。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但要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对胃肠道等有一定刺激,老年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要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大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发作间歇期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尿酸治疗,如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腱鞘炎:要避免引起腱鞘炎的诱发因素,如调整工作姿势,避免手部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可以进行局部的按摩,缓解腱鞘的紧张,但按摩力度要适中。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局部封闭治疗等,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双手关节疼痛伴有僵硬相对少见,若出现这种情况,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感染性关节炎等情况。家长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非必要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等发育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于双手关节疼痛伴有僵硬的情况,要更加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药物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月经前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关节症状。月经前期由于激素波动,可能会使关节疼痛、僵硬症状加重;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需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的利弊,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