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孕不育的相关因素包括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因素(如睾丸异常、输精管道梗阻)、内分泌因素(如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雄激素缺乏)、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生活方式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长期高温环境)、疾病因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药物因素(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年龄因素(35岁后精子质量逐渐下降)以及特殊人群情况(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长期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人群)。
一、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因素
(一)睾丸异常
1.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如克氏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多为47,XXY,睾丸小而硬,生精功能障碍,精液中精子数量极少甚至无精子,这是由于睾丸的生精上皮不能正常产生精子,从胚胎发育时期就存在染色体异常导致睾丸发育及功能异常。
2.隐睾:睾丸未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温度高于阴囊,影响睾丸生精功能。胎儿时期睾丸下降过程受阻可导致隐睾,出生后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精子的生成,因为适宜的温度是睾丸生精的重要条件,高温环境会使生精细胞受损。
(二)输精管道梗阻
1.先天性输精管道梗阻:如附睾、输精管先天性缺如或闭锁,这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管道分化异常有关,导致精子无法正常排出,造成梗阻性无精子症。
2.后天性输精管道梗阻:常见于附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迁延不愈,炎症导致输精管道粘连、堵塞。例如附睾炎反复发作,炎性渗出物会使输精管道局部组织发生粘连,进而影响精子的输送,附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埃希菌等,炎症的长期刺激破坏了输精管道的结构和功能。
二、内分泌因素
(一)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
1.垂体肿瘤:垂体瘤可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如泌乳素瘤会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和雄激素的分泌。垂体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肿瘤压迫垂体组织,干扰正常的激素分泌调节轴。
2.下丘脑病变:下丘脑疾病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如炎症、肿瘤等病变累及下丘脑,使得下丘脑不能正常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最终影响睾丸的生精和内分泌功能。
(二)雄激素缺乏
1.原发性雄激素缺乏:睾丸本身病变导致雄激素分泌不足,除了前面提到的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等情况外,睾丸外伤、感染等也可引起雄激素分泌减少,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因为雄激素对维持生精功能和第二性征等具有重要作用,缺乏雄激素会使生精微环境受到影响。
2.继发性雄激素缺乏: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雄激素缺乏,如前面所述的垂体肿瘤、下丘脑病变等情况,使得睾丸得不到足够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进而雄激素分泌减少,影响生殖功能。
三、免疫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这些抗体可攻击自身的精子,导致精子的活力下降、畸形率增加甚至精子凝集等,影响精子的正常受精能力。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的发生机制可能是机体的免疫识别出现异常,将自身的精子视为外来抗原,从而产生免疫反应,可能与睾丸外伤、感染等使精子暴露于免疫系统有关。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缺乏营养的食物,如维生素C、E缺乏,锌、硒等微量元素缺乏等,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质量。例如锌是精子代谢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缺乏锌会影响精子的活力和数量,长期酗酒会损害睾丸生精功能,酒精可直接毒害生精细胞,影响精子的生成和发育,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雄激素水平降低。
(二)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精子的数量、活力和形态。研究表明,吸烟男性的精子密度低于不吸烟男性,精子畸形率高于不吸烟男性,尼古丁等成分可通过影响生殖系统的血管功能,减少睾丸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生精功能,同时还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干扰激素对生殖的调节。
(三)长期高温环境
长期洗热水澡、泡温泉、久坐等使阴囊局部温度升高,影响睾丸生精功能。例如长期久坐会使会阴部温度升高,不利于睾丸散热,精子生成的适宜温度一般比体温低1-2℃,高温环境会破坏生精上皮细胞,影响精子的正常生成。
五、疾病因素
(一)全身性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生殖系统的并发症,高血糖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同时还会影响神经功能,导致神经源性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并且高血糖环境下精子的代谢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精子的活力、受精能力等降低。
2.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同时体内毒素蓄积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患者常出现性功能减退、精子质量下降等问题,这是由于肾功能衰竭导致体内多种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干扰了生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泌尿系统疾病
1.前列腺炎:前列腺炎可影响精液的质量,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的成分发生改变,如白细胞增多、酸碱度异常等,会影响精子的生存环境,导致精子活力下降、存活率降低等,前列腺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免疫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炎症的刺激会波及生殖系统相关组织。
2.精囊炎:精囊炎可引起精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增多,影响精子的活力和受精能力,精囊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炎症可导致精囊的分泌功能异常,影响精液的组成,进而影响生殖功能。
六、药物因素
(一)抗肿瘤药物
如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会对生殖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抑制精子的生成,因为化疗药物可直接损伤生精干细胞,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率增加,这是由于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地作用于快速分裂的细胞,而生精细胞处于快速分裂状态,所以容易受到损伤。
(二)激素类药物
长期使用雄激素、雌激素等激素类药物可影响体内内分泌平衡,导致生精功能障碍。例如长期使用雄激素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睾丸生精功能;长期使用雌激素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干扰精子的生成和发育过程。
七、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生殖系统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35岁以后男性的精子质量逐渐下降,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畸形率增加等。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睾丸的生精功能逐渐衰退,生殖系统的各项生理功能出现退行性变化,细胞的老化等因素影响了精子的生成和成熟过程。
八、特殊人群情况
(一)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
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史,如某些先天性睾丸发育异常的家族史,那么后代患不孕不育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遗传因素可导致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系统相关基因出现异常,在胚胎形成时就埋下了隐患,这类人群需要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长期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人群
如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有害物质的工人,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导致精子质量下降等不孕不育问题。职业有害因素会干扰生殖细胞的代谢、损伤生精细胞等,长期接触的情况下,对生殖系统的损害会逐渐积累,这类人群需要做好职业防护,定期进行生殖系统健康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