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受基础疾病相关因素(原发肺部疾病严重程度、心脏受累情况)、急性加重因素(急性呼吸道感染、肺栓塞)、患者一般状况因素(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症情况)影响,可通过基础疾病管理(控制肺部疾病、维护心脏功能)、急性加重预防与处理(预防呼吸道感染、肺栓塞预防处理)、一般状况改善(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症)来改善预后。
一、影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的因素
(一)基础疾病相关因素
1.原发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若患者基础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处于晚期,如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极低,小于30%,同时伴有频繁的急性加重,会显著影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后。研究表明,COPD患者FEV水平越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高,预后越差。
对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纤维化程度越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受损越严重,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越明显,进而影响心脏功能,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不良。
2.心脏受累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右心室扩大程度明显,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RV/LV)大于0.5,提示右心功能受损严重,预后往往较差。因为右心室扩大意味着右心的代偿能力已接近极限,更容易出现右心衰竭等严重心脏事件。
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如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小于16mm,表明右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预后不良。
(二)急性加重因素
1.急性呼吸道感染
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气道炎症加重,黏液分泌增多,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剧,从而影响心脏功能,使患者的预后变差。有研究显示,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延长,且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引发肺部严重炎症反应,导致肺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加重,缺氧进一步加重,进而影响右心功能,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2.肺栓塞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肺栓塞时,会突然增加右心的后负荷。若肺栓塞面积较大,可导致急性右心衰竭,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低血压等表现,预后极差。据统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栓塞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三)患者一般状况因素
1.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年龄≥65岁)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下降。例如,老年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减弱,咳嗽排痰能力差,在面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情变化时,更难应对急性加重情况,且术后恢复等能力也不如年轻患者,所以预后相对较差。
儿童患者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由于其心肺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性更差,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预后也需要密切关注,不过儿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
2.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营养不良会影响呼吸肌的功能,导致呼吸肌力量减弱,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影响心脏功能的恢复,从而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0g/L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35g/L)的患者。
3.合并症情况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管理更为复杂。例如,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影响肺部和心脏的血液循环,使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更容易恶化,预后受到不利影响。如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肺部及心脏的血液供应,加重缺氧和心脏负担。
二、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的措施
(一)基础疾病管理
1.肺部疾病的控制
对于COPD患者,长期规范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长效β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等)联合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等),可有效扩张气道,改善通气功能。研究表明,长期规律使用此类药物可减少COPD的急性加重次数,进而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风险,改善预后。
对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吡非尼酮等抗纤维化药物,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从而减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后。
2.心脏功能的维护
应用利尿剂改善右心衰竭症状,如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减轻右心的前负荷。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因为电解质紊乱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对于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正性肌力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易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同时,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酯类药物,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但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低影响重要脏器灌注。
(二)急性加重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呼吸道感染
对于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风险。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种者。
定期进行肺部的康复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呼吸道的清除能力,降低细菌感染的机会。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也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2.肺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使用抗凝袜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重要诱因。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预防,但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
一旦怀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肺栓塞,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等明确诊断。对于确诊的肺栓塞患者,可根据情况采取溶栓治疗或抗凝治疗等措施,以改善预后,但要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一般状况的改善
1.营养支持
对于营养不良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的患者,可考虑鼻饲营养或静脉营养支持。例如,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2-1.5g/(kg·d),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从而有助于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后。
2.合并症的控制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能耐受的情况下),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如依那普利、氯沙坦等,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可能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后。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可减少高血糖对肺部和心脏血管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