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致使血尿酸增高,进而引发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症、痛风石沉积、尿酸性肾损害等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部分患者存在尿酸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突变,使尿酸生成或排泄异常,增加痛风发病风险。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可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肾脏疾病等,均可能影响尿酸代谢,诱发痛风。患者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常见第一跖趾关节受累,也可累及踝、膝、腕等关节,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天至2周左右可缓解。
患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等缓解炎症、疼痛症状。另外,主要进行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通过抑制尿酸生成发挥作用,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或不适合促尿酸排泄者)、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适用于肾功能正常、尿酸排泄减少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