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痛和痛风的区别是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差异、治疗原则等。

1、定义与病因
风痛广义上可指因风邪侵袭人体经络等导致的疼痛相关病症,风邪常兼夹其他病邪致病,比如风寒、风热等。其病因多与外界环境风邪侵入、人体正气不足等有关,例如长期处于潮湿且多风的环境中,易受风邪侵袭引发身体关节等部位疼痛。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2、临床表现
风痛疼痛表现多样,可呈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固定,比如今天胳膊疼,明天可能腿疼等。痛风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关节剧痛,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明显。
3、实验室检查差异
风痛血尿酸、尿尿酸等指标一般无明显异常,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及中医辨证等综合判断。痛风是血尿酸测定是重要检查,血尿酸水平通常高于正常,尿尿酸测定可了解尿酸排泄情况,发作期可有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表现。
4、治疗原则
风痛中医治疗为主,根据风邪兼夹情况采用祛风散寒、祛风清热等治法,可选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需注意避风寒,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抗炎止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需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同时需调整生活方式,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若合并风痛或痛风,治疗风痛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等治疗的影响;痛风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时,降尿酸药物选择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如苯溴马隆可能影响肾功能,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也有助于痛风病情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