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疹是婴幼儿常见皮肤问题,其发生与尿液、粪便等物质接触致皮肤屏障受损有关,低龄儿童更易发生,可通过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特殊人群护理及预防与长期管理来应对,如做好皮肤清洁干燥、涂抹护臀膏、调整环境穿着、针对炎症和感染用药、关注特殊人群护理要点、通过饮食调节和排便训练预防等。
一、尿布疹的基础认知与发生机制
尿布疹是婴幼儿常见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臀部、会阴部及腹股沟区域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伴渗出、糜烂或结痂。其发生机制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尿液、粪便中的氨类物质、消化酶及微生物(如白色念珠菌)有关,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炎症反应。低龄儿童因皮肤角质层薄、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发生。母乳喂养婴儿因粪便pH值偏碱性,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皮肤清洁与干燥管理
每日需用37~40℃温水清洗臀部,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的湿巾或肥皂,防止刺激。清洗后用柔软棉布轻拍吸干水分,而非擦拭,减少摩擦损伤。尿布更换频率应控制在每2~3小时或排便后立即更换,夜间可适当延长至4小时,但需确保尿布无漏尿。
2.物理屏障保护
清洁干燥后,可涂抹含氧化锌或凡士林的护臀膏,形成保护膜,隔绝尿液、粪便与皮肤的直接接触。氧化锌浓度建议为10%~40%,浓度过低保护效果不足,过高可能影响皮肤透气性。涂抹时需均匀覆盖红斑区域,厚度以能遮盖皮肤纹理为宜。
3.环境与穿着调整
尿布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产品,避免使用塑料材质或过紧的尿布。衣物以纯棉、宽松款式为主,减少汗液积聚。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2~24℃,湿度50%~60%,过冷或过热均可能加重皮肤刺激。
三、药物干预方案
1.轻度炎症处理
当红斑范围较小、无渗出时,可局部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以减轻炎症反应。需注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
2.继发感染治疗
若出现黄色渗出液、脓疱或异味,提示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卫星状丘疹,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用药前需清洁皮肤,确保药物直接接触病灶。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新生儿(0~28天)
皮肤屏障功能极弱,需避免使用含香料、防腐剂的护肤品。清洁时水温应严格控制在37~38℃,动作需轻柔。若尿布疹合并发热、拒奶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2.早产儿(胎龄<37周)
皮肤更薄且免疫功能低下,护理时需增加尿布更换频率(每1~2小时一次),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刺激的化学物质。若出现皮肤破溃,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菌敷料保护创面。
3.过敏体质儿童
对护臀膏成分(如羊毛脂、矿物油)过敏者,需选择无添加、低敏配方的产品。用药前可在耳后或前臂内侧进行过敏测试,观察24小时无反应后再使用。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摄入过多辛辣、高糖食物,减少婴儿粪便酸性刺激。配方奶喂养婴儿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粪便pH值。长期使用尿布的学龄前儿童,可逐步训练定时排便习惯,减少尿液、粪便与皮肤接触时间。若尿布疹反复发作超过2周,需排查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等潜在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