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乙肝是感染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炎,起病急、有较明显症状、肝脏病理为急性炎症改变,多对症支持治疗可自愈;慢性乙肝是感染超6个月病毒持续存在,症状隐匿、病理改变多样、需综合治疗且易反复、可进展为严重后果,儿童感染后慢性化几率高,孕妇需关注母婴传播等,老年人患急性乙肝恢复风险高、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缓但加重后风险大。
一、感染时长与病毒状态
急性乙肝:是指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炎。此时机体免疫系统正积极应对病毒,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但人体有较强的免疫清除能力,大部分急性乙肝患者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实现康复,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一般会在6个月内消失。
慢性乙肝:若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且病毒持续存在,就发展为慢性乙肝。此时机体免疫耐受或免疫清除功能相对失调,病毒持续复制,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
二、临床症状表现
急性乙肝:起病较急,部分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皮疹等肝外表现,黄疸症状相对较为常见且可能在短期内较明显。
慢性乙肝:症状相对隐匿,很多慢性乙肝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后才会出现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等较严重表现,病情迁延不愈。
三、肝脏病理改变
急性乙肝:肝脏病理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等急性炎症改变,汇管区有炎症细胞浸润,一般肝小叶结构完整,经过适当治疗或自身免疫清除后多可恢复正常。
慢性乙肝:病理改变多样,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有所差异。轻度慢性乙肝可见汇管区炎症,肝小叶结构完整;中度慢性乙肝有汇管区炎症伴肝小叶结构破坏;重度慢性乙肝则有明显的界面炎、桥接坏死甚至肝小叶结构紊乱等较严重改变,病情易逐步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
四、治疗及预后
急性乙肝: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极少发展为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病毒复制情况、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等综合判断,常用抗病毒等治疗手段,但病情容易反复,部分患者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需要长期监测和管理。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乙肝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易形成免疫耐受状态。所以对于儿童乙肝感染,要密切监测,及时评估病情,在合适时机考虑抗病毒等干预措施,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乙肝病情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等。
孕妇:孕妇感染急性乙肝,一般预后相对较好,但要注意监测母婴传播风险,做好母婴阻断措施;若为慢性乙肝孕妇,需更加谨慎评估病情,在孕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抗病毒等措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同时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因为孕期特殊情况可能导致孕妇心理压力较大,影响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乙肝相对较少,若发生急性乙肝,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发生重症肝炎等严重情况的风险可能更高。老年人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肝脏储备功能差,一旦病情加重,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整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