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B超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急性期可见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宫腔少量积液,慢性期可见内膜不规则增厚或变薄、宫腔粘连迹象,但B超不能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下腹痛、分泌物异常、月经异常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育龄期、围绝经期、有宫腔操作史女性情况各有不同,要综合判断。
一、B超检查在子宫内膜炎诊断中的表现
1.急性期子宫内膜炎的B超表现
子宫内膜增厚,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不同月经周期有所变化,一般增殖期子宫内膜厚度约4-8mm,分泌期约7-14mm,急性期子宫内膜炎时可增厚至10mm以上。
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这是因为炎症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充血、水肿,局部组织密度不均匀,超声下表现为回声不均匀。
可能会观察到宫腔内有少量积液,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宫腔内分泌物积聚。
2.慢性期子宫内膜炎的B超表现
子宫内膜可能呈现不规则增厚或变薄,变薄是因为长期炎症刺激影响了子宫内膜的正常增生和修复。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现宫腔内有粘连的迹象,表现为宫腔线不清晰或局部内膜连续性中断等。
二、B超检查的局限性
虽然B超可以发现子宫内膜炎相关的一些形态学改变,但这些改变并不是子宫内膜炎特有的。例如,子宫内膜增厚也可能见于子宫内膜增生、妊娠等情况;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还可见于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疾病。所以,单纯依靠B超检查不能确诊子宫内膜炎,还需要结合以下方面:
1.临床症状:子宫内膜炎患者通常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异味、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等症状。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时更容易因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症状可能相对更典型;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症状可能不那么典型,但仍会有下腹部不适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急性期子宫内膜炎患者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但对于一些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检查阴道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从而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炎。例如,若检查出有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结合B超等检查结果,可考虑子宫内膜炎与这些病原体感染有关。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1.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性生活较活跃,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B超检查时除了关注子宫内膜的形态外,还需要结合其月经情况、性生活史等综合分析。如果育龄期女性出现下腹痛、异常阴道出血等情况,B超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应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炎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2.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时,需要更仔细地评估,排除其他如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可能。因为围绝经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在诊断子宫内膜炎时要特别注意与子宫内膜癌进行鉴别,通过结合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
3.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有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增加,B超检查时除了观察子宫内膜情况外,还应询问宫腔操作史,因为宫腔操作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结合操作史和B超等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