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X线可看软骨间隙、骨质增生等,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逐渐减少,软骨细胞代谢功能下降,软骨的弹性和韧性降低,更容易发生退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膝关节软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50岁左右发病率明显增加,60岁以上人群中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膝关节炎表现。
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流失加快,膝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减弱,所以女性患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绝经后的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过度使用膝关节,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跑步、爬山、上下楼梯等运动,会增加膝关节软骨的磨损;肥胖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人更大,也会加速软骨的退变,因为体重过重会使膝关节的负荷增加,软骨磨损加剧;另外,不正确的姿势,如长期弯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等异常力线,会导致膝关节受力不均,从而引发退行性膝关节炎。
病史因素: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如膝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如果外伤后膝关节软骨和结构恢复不佳,会增加日后发生退行性膝关节炎的风险;患有其他关节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影响膝关节,导致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生概率增加。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疼痛多为轻微疼痛,呈间歇性,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变为持续性疼痛,在上下楼梯、蹲起、长时间行走等情况下疼痛明显加剧。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周围,可涉及膝关节前方、内侧或外侧等部位。
肿胀:膝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关节腔积液、滑膜炎症等原因引起。急性发作时肿胀较为明显,可伴有局部温度升高;慢性期肿胀相对较轻,但也会感觉膝关节发紧、肿胀不适。
僵硬:患者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膝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后僵硬感逐渐缓解,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左右。但随着病情加重,僵硬时间可能会延长。
活动受限:由于膝关节疼痛、肿胀、软骨磨损以及骨质增生等原因,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不利,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下蹲、上下楼梯等动作都可能受到明显限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膝关节的外观,看是否有畸形,如膝内翻或膝外翻等;检查膝关节的压痛部位,不同的压痛部位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部位,比如内侧关节间隙压痛多提示内侧半月板或软骨病变,外侧关节间隙压痛多提示外侧半月板或软骨病变;还会检查膝关节的活动度,测量膝关节的屈曲和伸直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膝关节软骨间隙变窄,这是由于软骨退变磨损导致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即骨刺形成;还可能看到膝关节骨质硬化等表现。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膝关节退变的程度和骨质增生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滑膜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可以发现软骨的磨损、破裂、半月板的损伤、滑膜的炎症以及关节腔积液等,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