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多急性发病、预后良好,抗-HAVIgM是诊断重要指标,预防需切断粪-口传播及接种疫苗;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有急慢性之分,“乙肝两对半”等是重要检查指标,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等。
传播途径方面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也可传播,但相对水和食物传播机会较低。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个人卫生习惯差,如不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就容易感染甲肝。对于儿童群体,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若卫生措施不到位,就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
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性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可在分娩过程中或宫内传播给婴儿。对于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感染乙肝的风险增加,而对于母婴传播的情况,孕妇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阻断母婴传播,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等。
发病特点方面
甲肝:多为急性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急性期过后可完全康复,不转为慢性。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成人感染甲肝时临床症状可能相对明显,如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但一般不会慢性化。
乙肝: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周-6个月。发病特点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乙肝部分患者可自愈,慢性乙肝则会持续携带病毒,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对于儿童乙肝,如果是母婴传播导致的慢性乙肝,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病情进展,需要长期监测和管理。
实验室检查方面
甲肝: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谷丙转氨酶(ALT)等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表现。
乙肝: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疫苗后或既往感染恢复后;HBeAg阳性通常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阳性可能有不同意义,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抗-HBc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肝功能检查同样可出现ALT等异常,慢性乙肝患者还可能有白蛋白降低等表现。
预防措施方面
甲肝:预防主要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如加强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注意食品卫生,不吃生冷食物,蔬菜水果洗净后食用;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另外,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接种甲肝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有效预防甲肝感染,儿童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甲肝疫苗。
乙肝: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和成人也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获得免疫力;阻断母婴传播,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要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等情况,分娩时采取合适的措施阻断婴儿感染;避免血液传播,如避免不安全的输血、不共用注射器等;避免高危性行为,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