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急性肠胃炎需综合治疗,一般治疗包括调整饮食与保证休息;对症治疗有纠正脱水、缓解呕吐、退热等;病因治疗要针对感染性(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处理;特殊人群如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宝宝需特殊关注,治疗需综合宝宝具体情况,以缓解症状、纠正紊乱、去除病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一般治疗
(一)调整饮食
对于宝宝急性肠胃炎,需调整饮食结构。若宝宝是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妈妈的饮食要清淡;若为人工喂养,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肠道负担,一般建议持续喂养1-2周,待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再过渡到正常配方奶。
(二)休息
保证宝宝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让宝宝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减少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二、对症治疗
(一)纠正脱水
如果宝宝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需要及时纠正脱水。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冲调后让宝宝少量多次服用;中重度脱水则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状况,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电解质的平衡,一般根据宝宝的体重、脱水程度等计算补液量,通常每千克体重每小时补液速度需合理控制,例如轻度脱水每千克体重补液50-100ml等。
(二)缓解呕吐
若宝宝呕吐明显,可将宝宝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可以在宝宝呕吐缓解一段时间后,少量多次给予温开水,观察是否再次呕吐。如果呕吐严重,在医生评估后可能会使用一些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宝宝的胃肠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三)退热
如果宝宝伴有发热,体温低于38.5℃且精神状态较好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散热;若体温高于38.5℃且符合用药指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合儿童的退热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规定,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
三、病因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细菌性痢疾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能会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轮状病毒感染,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二)非感染性因素
如果是由于饮食不当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等一般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去除病因。比如因食用过多油腻食物导致的,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腻食物摄入,肠道功能可逐渐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小婴儿
小婴儿患急性肠胃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因为频繁腹泻容易引起红臀。喂养时要严格按照正确的喂养方式进行,避免呛奶等情况发生。如果出现精神萎靡、拒奶、频繁呕吐、高热不退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二)有基础疾病的宝宝
对于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宝宝,患急性肠胃炎时更要积极治疗。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宝宝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补液时要注意心脏的负荷情况等,用药也需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全面评估后进行。
总之,宝宝急性肠胃炎的治疗需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以缓解症状、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去除病因为主要原则,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