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症状,预防需从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管理分泌物、观察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三方面进行。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
(一)普通病例症状
1.初期表现
多数患儿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38℃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疼痛明显,患儿常表现出流涎、拒食等情况。
2.手足及臀部表现
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的疱疹多见于手指、手掌、足底,偶尔也可见于膝盖、肘部等部位;臀部的疱疹多为散在分布。一般皮疹不痒、不痛,消退后不留瘢痕、色素沉着。
(二)重症病例症状
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等,部分患儿可表现出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等,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2.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等。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隔离患儿
手足口病患儿自发病起应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因为患儿在发病期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含有病毒,可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给其他儿童。
2.加强患儿分泌物管理
对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污染物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例如,可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物进行消毒,避免病毒污染环境后传播给他人。
3.密切接触者观察
对于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需进行医学观察2周,观察其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以便早期发现病例并采取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托幼机构等场所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玩具、餐具、衣物等物品要定期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暴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等方式。
2.个人卫生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避免儿童接触患病儿童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
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EV71的免疫力,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2.增强免疫力
让儿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例如,保证儿童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如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儿童),更要加强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