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包括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有水传播、食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人群对其普遍易感,儿童是高发人群,有基础肝脏疾病者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
一、传染源
1.急性患者:
甲型肝炎患者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数量较多,是重要的传染源。此时患者的粪便如果污染了水源、食物等,就容易引起病毒的传播。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被污染的地区,急性甲肝患者的粪便污染水源后,其他人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就可能感染甲肝。
不同年龄段的急性甲肝患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在家庭、学校等集体环境中传播病毒。儿童由于自身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被污染物品后容易通过口摄入病毒。
2.隐性感染者:
甲型肝炎存在隐性感染的情况,即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这些隐性感染者同样可以排出病毒,因为他们的粪便中也含有病毒,也具有传染性。在人群中,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能比显性患者更多,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他们也是甲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来源。比如在一些集体生活场所,如宿舍、学校班级等,可能有较多的隐性感染者,他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会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
1.水传播:
是甲型肝炎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净化处理,人们饮用后就会感染。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使用未经处理的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当河水中含有甲肝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时,就会导致大规模的甲肝暴发流行。研究表明,通过水污染引起的甲肝暴发,感染人数往往较多,涉及范围较广。
2.食物传播:
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比如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贝类等。如果食物在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而又没有经过充分的加热等消毒处理,人们食用后就会感染。例如,一些生吃的贝类海鲜,如果生长水域被甲肝病毒污染,或者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彻底消毒,就可能成为传播甲肝的媒介。曾经有过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甲肝大规模流行的事件,这充分说明了食物传播的严重性。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水杯、毛巾等。在家庭中,如果有甲肝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如果没有注意卫生,就容易通过这些日常接触感染病毒。特别是在儿童之间,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较多,如一起玩耍、sharingtoys等,很容易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甲肝。例如,一个孩子感染了甲肝病毒,他使用过的玩具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其他孩子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是甲肝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人通过隐性感染等途径获得了免疫力。生活方式方面,卫生习惯较差、经常接触可能被污染物品的人群,如从事餐饮服务但卫生操作不规范的人员、经常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等,感染甲肝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的人群,感染甲肝病毒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因为他们的肝脏本身已经存在一定的损伤,对病毒的耐受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例如,本身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感染了甲肝病毒,可能会加重肝脏的炎症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