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处理需分情况,无症状且小的可定期超声随访;有症状的手术可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方式,有利改善症状、助生育)或刮宫术(有残留风险),术后复发风险高者可用药物辅助,妊娠期、绝经期及有基础疾病女性处理各有要点,妊娠期无症状暂不处理、有症状评估后干预,绝经期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防恶变,有基础疾病者术前控好基础病。
一、无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处理
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直径小于1cm的,有一定比例会自行消退,可定期进行妇科超声随访观察,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密切关注息肉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在随访过程中,需关注患者年龄、月经情况等因素,若为接近绝经期女性,随着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息肉有自然消退可能;而对于年轻未育女性,虽息肉自行消退概率相对低,但也可先观察。
二、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处理
(一)手术治疗
1.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这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宫腔镜可以直观地看到息肉的位置、大小等,然后用手术器械将息肉切除。对于有异常子宫出血、月经紊乱等症状的患者,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能有效改善症状。在手术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子宫腔形态、息肉数量等情况。比如,对于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手术可以较为全面地清除息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生育需求,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在切除息肉后有助于提高受孕几率,因为息肉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
2.刮宫术
对于不能耐受宫腔镜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刮宫术。但刮宫术有一定局限性,可能会存在息肉残留的情况,因为刮宫是盲刮,不能像宫腔镜那样精准定位。在操作时要注意患者的子宫收缩情况等,对于有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等)的患者,刮宫术相对宫腔镜手术风险可能更高一些。
(二)药物辅助治疗
对于手术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例如,短效口服避孕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降低息肉复发的可能性。但使用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对于年轻女性,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考虑对未来生育的影响等因素。另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也可用于降低息肉复发风险,它通过在宫腔内持续释放左炔诺孕酮,局部作用于子宫内膜,抑制其过度增生。但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良、不明原因阴道出血等情况的患者不适用。
三、特殊人群的处理要点
(一)妊娠期女性
若妊娠期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一般无症状时可暂不处理,密切观察,因为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息肉情况。但如果出现出血等症状影响妊娠,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妊娠影响最小的操作方式。
(二)绝经期女性
接近绝经期或已绝经的女性出现子宫内膜息肉,若无症状可继续观察,因为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部分息肉可能萎缩。但如果出现阴道出血等症状,需警惕恶变可能,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诊刮+病理检查等),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三)有基础疾病的女性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处理时要更加谨慎。手术前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后再考虑手术;糖尿病患者要使血糖稳定,避免因手术应激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术后恢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