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凸面脑膜瘤有内皮型、纤维型等多种类型,其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儿童与成人表现有别,受多种因素影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运动、感觉、语言功能受影响)及癫痫发作(各年龄段表现不同,与肿瘤位置、生活方式有关)。
一、大脑凸面脑膜瘤的类型
大脑凸面脑膜瘤根据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内皮型脑膜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瘤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
纤维型脑膜瘤:瘤细胞呈纤维状,排列成束状或编织状,间质中有较多胶原纤维。
过渡型脑膜瘤:兼具内皮型和纤维型的特点,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巢周有纤维组织环绕。
砂粒体型脑膜瘤:瘤组织中有大量砂粒体形成,这是由于瘤细胞退变、钙化所致。
血管型脑膜瘤:肿瘤中有丰富的血管,血管壁常有玻璃样变。
微囊型脑膜瘤:瘤细胞之间有较多微囊形成,囊内含有黏液样物质。
二、大脑凸面脑膜瘤的症状
1.颅内压增高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由于颅缝未闭或颅腔代偿能力相对较强,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且相对不典型。而成人患者颅腔代偿能力差,较早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早晨或晚间较重,随肿瘤增大可呈进行性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孕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肿瘤生长速度稍有变化,从而影响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程度。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高压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可能因身体应激状态影响,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可能更明显。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者,也可能在肿瘤影响下,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更突出。
病史情况:有其他颅脑疾病病史者,大脑凸面脑膜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能与原有疾病症状相互干扰,需仔细鉴别。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肿瘤若位于额叶凸面,可能影响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出现肢体无力、肌力下降等症状。例如肿瘤累及中央前回时,可导致对侧上肢或下肢的单瘫或偏瘫。儿童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灵活、步态异常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瘤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
感觉功能障碍:若肿瘤累及中央后回,可引起对侧躯体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感觉减退或过敏症状。女性患者在感觉功能障碍时,可能因对自身感觉变化较为敏感而更早察觉症状。
语言功能障碍:若肿瘤位于优势半球额叶,可能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不能表达)或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等。不同生活方式下,患者对语言功能障碍的适应能力不同,长期从事语言相关工作的人群可能更易因语言功能障碍而受到较大影响。
3.癫痫发作
各年龄段表现: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儿童患者癫痫发作可能较为频繁,且形式多样,可能表现为全身性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成人患者癫痫发作形式相对多样,部分患者以局限性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
与肿瘤位置关系:肿瘤靠近皮层时更容易引发癫痫发作,不同位置的肿瘤引发癫痫的类型和频率可能不同。例如肿瘤位于额叶者,癫痫发作以全身性大发作或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较为常见;位于顶叶者,可能出现感觉性癫痫发作等。
生活方式与癫痫的关联:有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酒精可能诱发癫痫发作,加重脑膜瘤患者的癫痫症状。而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