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如青春期、绝经过渡期、生育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子宫结构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医源性因素(如宫内节育器、药物)、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
一、内分泌失调相关原因
(一)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
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存在缺陷,导致卵泡发育障碍,无排卵发生。例如,青春期女性下丘脑调节功能不稳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式分泌异常,使得卵泡刺激素(FSH)相对不足,黄体生成素(LH)峰值不高,无法触发排卵。
绝经过渡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卵泡发育异常,排卵稀少或不排卵。此时雌激素分泌量波动较大,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容易发生突破性出血或撤退性出血。
生育期:可因内外环境的某种刺激,如应激、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因素影响排卵。PCOS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过多的胰岛素会刺激卵巢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抑制卵泡成熟,导致持续无排卵。
二、子宫结构性病变相关原因
(一)子宫肌瘤
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血管破裂出血。肌壁间肌瘤可使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扩张,也会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出血表现。多见于30-50岁女性,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妊娠、哺乳期肌瘤可增大,绝经后肌瘤多萎缩。
(二)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所致,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单发或多发,患者常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
(三)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子宫肌层弹性降低,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等。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常合并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医源性因素相关原因
(一)宫内节育器(IUD)
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含铜IUD,可引起子宫内膜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子宫收缩异常,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点滴出血。多在放置IUD后3-6个月内出现,部分女性可逐渐适应,少数需取出或更换节育器。
(二)药物
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异常子宫出血。使用性激素类药物不当,如短效避孕药漏服、雌激素或孕激素单独使用时间过长等,也会引起撤退性出血或突破性出血。例如,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者,若漏服,可能会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
四、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子宫出血不易止住,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同时伴有异常子宫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也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同时可能伴有发热、贫血、感染等表现。
(二)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引起月经过少或闭经;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率降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影响性腺轴,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