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潜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如剧烈运动、发热,病理性包括泌尿系统感染、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结石、遗传性肾病等,发现后需进一步检查区分血尿类型并评估,处理原则是生理性的休息复查,病理性的针对具体疾病治疗,家长要关注儿童伴随症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时带儿童就医并定期复查。
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儿童如果进行了剧烈运动,如长时间跑步、跳绳等,可能会导致一过性的尿潜血。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使肾脏血管发生痉挛或充血,导致少量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后,尿常规检查中尿潜血阳性的发生率会有所升高,但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
发热:儿童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出现尿潜血。一般随着体温恢复正常,尿潜血情况也会消失。
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后,会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例如,临床统计显示,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尿潜血阳性表现。
肾小球疾病:像急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等。以急性肾小球肾炎为例,通常是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通过受损的基底膜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同时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紫癜性肾炎则是由于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引起,除尿潜血外,皮肤还会有紫癜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患儿可能会有腹痛、腰痛等症状,疼痛可能较为剧烈,呈阵发性。
遗传性肾病:比如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出现持续性的尿潜血,同时可能伴有听力障碍、眼部病变等表现,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
儿童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评估
一旦发现儿童尿潜血,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原因。首先可能会进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多提示肾脏本身的病变;如果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查看是否存在结石、畸形等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排查相关疾病。
儿童尿潜血的处理原则
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让儿童适当休息,去除诱因后再次复查尿常规通常可恢复正常。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例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潜血,需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肾小球疾病引起的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尿潜血,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特殊人群(儿童)尿潜血的温馨提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尿潜血情况需要格外关注。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水肿等。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饮水,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如果发现儿童尿潜血,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监测尿潜血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