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由HBV(DNA病毒)引起,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乙肝五项检查,可接种疫苗预防;甲肝由HAV(RNA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急性起病,可通过甲肝抗体检测,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和接种疫苗预防,两者在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防措施等方面存在不同。
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HAV是一种RNA病毒。
传播途径方面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传给婴儿)、性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用餐等通常不会传播乙肝,但如果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接触乙肝患者的体液可能会感染。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乙肝的风险因暴露机会不同而有差异,比如有输血史的人群、乙肝病毒携带母亲所生婴儿等感染风险较高。有高危性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感染乙肝的风险也相对增加。有过血液透析等侵入性操作且操作不规范的人群也是乙肝易感人群。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经口感染。比如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等贝类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甲肝,但儿童感染率相对较高,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卫生条件差、食用不洁食物的人群感染风险高。
临床表现方面
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等。急性乙肝患者部分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慢性乙肝患者症状相对隐匿,可能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乙肝大多症状较轻,而成人急性乙肝症状相对明显些。
甲肝:急性起病多见,主要症状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康复,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各年龄人群感染甲肝后的表现,儿童甲肝症状相对较轻,成人甲肝症状相对较重,但总体预后较好。
实验室检查方面
乙肝:乙肝五项检查是常用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如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即为乙肝大三阳,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如果HBsAg、抗-HBe、抗-HBc阳性,即为乙肝小三阳,一般病毒复制相对较低,但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传染性等。不同年龄患者乙肝五项结果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儿童感染乙肝后转为慢性的概率相对成人高。
甲肝:主要检查甲肝抗体,甲肝抗体IgM(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病毒,是诊断甲肝的重要指标;甲肝抗体IgG(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过甲肝病毒或接种过甲肝疫苗。各年龄人群甲肝抗体检测的意义一致。
预防措施方面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之后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应检测乙肝五项,无抗体者需接种乙肝疫苗。不同年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一样的,但新生儿接种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出生后24小时内就要接种第一针。
甲肝:预防甲肝主要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喝开水,加强粪便管理等。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儿童和成人都可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甲肝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