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腮腺炎需综合临床表现(包括腮腺肿大、局部及全身症状)、流行病学及接触史评估(明确流行季节地区及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并与化脓性腮腺炎、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判断以采取相应措施,儿童等特殊人群需细致全面观察病情变化。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腮腺肿大: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腮腺区呈弥漫性肿胀,边缘不清。儿童患者腮腺肿大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部分可能仅表现为面部轻微肿胀。发病早期多为一侧腮腺肿大,之后可能累及对侧,病程中双侧腮腺肿大的情况占一定比例。一般腮腺肿大可持续1-2周左右。
2.局部症状:腮腺肿大处有明显疼痛或压痛,在进食酸性食物时,由于唾液分泌增加刺激肿胀的腮腺,疼痛会加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局部皮肤发热,但一般体温升高不明显,不过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低热情况,体温多在38℃以下。
(二)全身症状
有些患者会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咽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在腮腺炎发病时,全身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为明显,如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倦怠、烦躁等情况。
二、流行病学及接触史评估
(一)流行季节与地区
腮腺炎在冬春季较为多见,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如果近期所在地区或周围有腮腺炎疫情,需要高度警惕。
(二)接触史询问
询问患者是否与腮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包括共同生活、学习、玩耍等情况。因为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唾液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被传染,所以详细的接触史询问很重要。例如,若孩子所在班级有同学患腮腺炎,那么该孩子患病风险就会增加。
三、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这是因为腮腺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的免疫反应以淋巴细胞参与为主,所以血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比例会有相应变化,但这只是辅助诊断的一个方面,不能单纯依靠血常规确诊。
(二)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一般在发病早期即可升高,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腮腺炎病毒感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病毒分离:从患者的唾液、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是确诊的金标准,但病毒分离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少。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发病,局部红肿明显,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导管口流出,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而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稍低,可通过这些特点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
如巨细胞病毒、HIV等引起的腮腺炎,需要通过特异性的病毒检测来进行鉴别,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进一步的病毒相关检查等手段区分不同病毒导致的腮腺炎。
(三)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引起的肿大,一般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可找到原发感染病灶,如耳部、咽部等的感染,而腮腺炎引起的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的弥漫性肿大,可借此鉴别。
总之,判断腮腺炎需要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便早期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等特点,在判断时更要细致全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