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需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加强疫情报告)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需特殊防护)。
一、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前驱期较短,可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出现腮腺肿大,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有轻度压痛,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可单侧或双侧发生,一般一侧先肿大,2-4天累及对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颌下腺、舌下腺肿大。
青春期男性患者可能并发睾丸炎,表现为睾丸肿胀疼痛;女性患者可能并发卵巢炎,出现下腹疼痛等症状。
2.体征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腮腺肿大,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2.血清学检查
血清淀粉酶测定: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液淀粉酶增高,淀粉酶增高的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且病情缓解后淀粉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
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有助于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的唾液、血液、脑脊液、尿等标本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但由于操作复杂,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隔离患者
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隔离期从发病开始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一般约2-3周。这样可以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人群。对于接触过腮腺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应进行医学观察21天,以便早期发现新发病例并及时隔离。
2.加强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后,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及时进行疫情报告,以便卫生部门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二)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
疫苗种类:目前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主要有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等。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
接种对象及程序:一般建议8月龄以上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儿童接种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12-18月龄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对于有腮腺炎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可应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2.增强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人群免疫力很重要。儿童和成人都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长应根据年龄合理安排,一般儿童需要10-14小时睡眠,成人需要7-9小时睡眠。同时,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另外,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儿童可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成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尤其是在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季节。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减少与疑似患者的接触机会。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因此在预防时更要注重疫苗接种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孕妇如果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尤其注意避免接触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一旦有接触史应及时咨询医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属于易感人群,应加强自身防护,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