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与寒冷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及末梢血液循环差者的手指、手背等部位,有轻中重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保暖、保持干燥等预防,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未破溃者复温,破溃者局部护理防感染。
一、冻疮的定义
冻疮是一种与寒冷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当皮肤长时间暴露于寒冷(一般为0~10℃)、潮湿的环境中,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氧,细胞受损,从而引发冻疮。
二、冻疮的好发人群及部位
好发人群:儿童、青少年以及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的人更容易患冻疮,例如本身有手足多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的人群。儿童由于皮下脂肪较薄,皮肤血管丰富,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末梢血液循环较差,所以相对更易发生冻疮;青少年如果冬季保暖措施不当,也较易出现冻疮;对于成年人中末梢血液循环差的,比如一些患有雷诺病等血管性疾病的人,也容易在寒冷环境下发生冻疮。
好发部位:常见于手指、手背、耳廓、鼻尖、足趾、足跟等部位,这些部位通常是肢体的末端,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且容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三、冻疮的临床表现
轻度冻疮:皮肤初为局限性红斑或暗紫红色肿块,触之冰冷,有痒感,受热后瘙痒加剧。此时如果及时采取保暖等措施,一般在数天内可消退。
中度冻疮:红斑肿胀明显,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有疼痛感,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重度冻疮:可出现较大的水疱、血疱,皮肤组织坏死,愈合后可能会留下瘢痕、色素沉着或皮肤萎缩等情况,且可能伴有感觉迟钝等问题。
四、冻疮的预防措施
保暖:在寒冷季节,要注意穿戴保暖的衣物、手套、帽子、围巾等,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面积。例如,儿童外出时应穿戴厚实的羽绒服、保暖的帽子和手套,避免手部、脸部等部位直接接触寒冷空气;对于末梢血液循环差的成年人,也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物,选择保暖性能好的鞋袜等。
保持干燥:避免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如被雨雪打湿后要及时更换干燥的衣物鞋袜。因为潮湿会加速身体热量的散失,增加患冻疮的风险。比如在冬季雨雪天气,儿童玩耍后如果鞋子湿了,要尽快更换干燥的鞋子,保持脚部干燥。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例如,儿童可以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成年人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次数,以改善末梢血液循环。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挑食、偏食,以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五、冻疮的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复温:对于未破溃的冻疮,首先要使受冻部位逐渐复温,可以将受冻部位放在38~42℃的温水中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即可,或者用温暖的衣物等包裹受冻部位,使其缓慢升温,避免直接用火烤等快速复温的方式,以免造成皮肤烫伤。例如,儿童手部出现轻度冻疮未破溃时,可将其手部放在家长的怀中逐渐复温。
局部护理:如果冻疮部位有破溃,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可以使用碘伏等进行消毒,然后涂抹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如冻疮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儿童的冻疮破溃情况,更要小心护理,避免感染加重。同时,要避免搔抓破溃部位,防止进一步损伤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