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病因有软组织退行性变、长期过度活动、外伤及肩部固定,临床表现为初期阵发性疼痛渐呈持续性且夜间明显、各方向活动受限尤以特定动作显著,诊断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含物理治疗、功能锻炼与药物辅助,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劳累,中老年、女性、长期伏案者有各自注意要点。
一、定义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又被称作冻结肩、五十肩等,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男性稍多见,但其他年龄段人群也可能患病。
二、病因
1.软组织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的肌腱、滑囊等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和韧性下降,易引发炎症反应及粘连,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病变可逐渐发展为肩周炎。
2.长期过度活动:长期从事肩部频繁活动的职业(如理发师、运动员等),或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肩部肌肉紧张),会使肩关节反复受到磨损,增加肩周炎发病风险。
3.外伤及肩部固定:肩部曾有骨折、脱位等外伤史,或因疾病需要长期固定肩部(如上肢骨折后石膏固定),会影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进而引发肩周炎。
三、临床表现
1.疼痛:初期为肩部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随后疼痛逐渐加剧,呈持续性,可放射至颈部、上肢等部位,夜间疼痛往往更为明显,影响睡眠。
2.活动受限: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能受限,以外展、外旋、内旋等动作受限更为显著,患者难以完成梳头、穿衣、洗脸等日常动作,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会逐渐加重。
四、诊断
1.症状与体征:医生通过询问患者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病程、程度等情况,结合体格检查,如检查肩关节的外展、内旋等活动范围,若存在明显受限及疼痛表现,初步怀疑肩周炎。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用于排除肩部骨折、肿瘤等其他病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如有无肌腱损伤、滑囊炎症及关节腔积液等,辅助明确诊断。
五、治疗
1.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及肌肉紧张。
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逐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但要注意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2.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仅说明药物名称)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六、预防
1.保持正确姿势: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肩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减少肩部肌肉的劳损。
2.适度肩部锻炼:定期进行肩关节的伸展、旋转等适度锻炼,增强肩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灵活性,如坚持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有助于维持肩关节的健康状态。
3.避免肩部外伤及过度劳累:注意保护肩部,避免肩部受到外伤,从事肩部重体力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肩部过度劳累引发损伤。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肩部软组织退行性变风险增加,应尤其注意肩部的保养,定期进行肩部活动评估,发现肩部不适及时就医。
女性人群:部分女性因特殊生理阶段(如更年期)等因素,可能更易出现肩部肌肉、韧带等方面的问题,需更加关注肩部健康,做好预防及早期干预。
长期伏案工作者:这类人群肩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肩周炎的高危人群,应定时起身活动肩部,进行简单的肩部放松动作,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