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与腱鞘炎在定义、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因、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囊性肿物,多发于腕背和足背,表现为缓慢长大肿物,病因与慢性损伤等有关,影像学可显示,治疗有观察、挤压、穿刺或手术等;腱鞘炎是腱鞘慢性无菌性炎症,常见于手部等,表现为局部疼痛等,病因多为机械性摩擦等,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有休息、封闭或手术等,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其内含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
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常见于手部,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扳机指),好发于长期、快速、过度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的人群,如键盘操作者、织毛衣者等;足踝部也可发生腱鞘炎,比如跟腱腱鞘炎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腱鞘囊肿:一般表现为病变部位出现一缓慢长大的肿物,肿物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蚕豆甚至更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疼痛,部分人可能感觉局部酸胀或不适,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引起相应的症状,例如发生在腕部的腱鞘囊肿可能会压迫神经,导致手部麻木等。
腱鞘炎: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压痛,受累关节活动受限。以屈指肌腱腱鞘炎为例,患者屈指不便,尤以早晨最为明显,但活动几下后会有所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严重时手指不敢活动,在手指活动时可听到弹响,即所谓的“弹响指”。
三、病因方面的区别
腱鞘囊肿: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的慢性损伤导致腱鞘组织退变是常见原因,比如手腕部长期过度活动,使腱鞘受到反复摩擦;此外,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可能也是其发病因素之一。
腱鞘炎:主要病因是机械性摩擦,如手指的频繁屈伸活动、腕部的过度劳累等,使得腱鞘与肌腱之间不断摩擦,引起腱鞘的水肿、增生等无菌性炎症。另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肌腱和腱鞘的退变也可能增加腱鞘炎的发病风险,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相对更容易出现腱鞘炎相关问题。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腱鞘囊肿: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有包膜。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骨质改变,但可用于排除骨骼病变。
腱鞘炎:超声检查可见腱鞘增厚、滑膜水肿等表现,对于屈指肌腱腱鞘炎,可观察到肌腱增粗、腱鞘内积液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精细地显示腱鞘炎时腱鞘、肌腱的病变情况,如肌腱周围的水肿等,但一般不如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且常用于初步筛查。
五、治疗原则不同
腱鞘囊肿: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腱鞘囊肿,有时可自行消退,可先观察。也可通过挤压使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治疗后有复发可能;还可采用穿刺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然后加压包扎,但同样存在复发风险;对于反复发作或囊肿较大影响功能的,可考虑手术切除。
腱鞘炎:早期可通过休息、制动等减少手部或腕部的活动,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缓解症状;也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即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注意,儿童患者应避免过度使用手指,以免加重腱鞘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后康复需要更注重循序渐进,防止再次损伤。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要注意关节的保养,避免长时间重复性的手部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