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衍生物的颅内常见原发性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等部位,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相关,有颅内压增高一般症状,影像学有CT和MRI特征表现,发病与遗传、电离辐射、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治疗有手术和放射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脑膜瘤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1.发病部位与组织来源
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不同部位,好发部位包括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小脑角等。其组织来源是蛛网膜帽细胞,这些细胞可发生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2.临床表现
与肿瘤部位相关的症状:
大脑凸面脑膜瘤: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对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等症状,若肿瘤位于运动区附近,较早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相关表现;若位于非功能区,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才逐渐出现症状。
矢状窦旁脑膜瘤:常见症状有头痛、癫痫,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等,这与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刺激有关。
蝶骨嵴脑膜瘤: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若肿瘤累及眼眶,还可能有眼部突出等表现;肿瘤向颅内生长时会引起头痛、癫痫等症状。
桥小脑角脑膜瘤: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共济失调等症状,因为该部位有听神经、面神经等重要结构,肿瘤压迫这些神经导致相应功能障碍。
一般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3.影像学表现
头颅CT:典型脑膜瘤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多有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即肿瘤附着的脑膜呈线条状强化,这是脑膜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头颅MRI:在T1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脑膜尾征显示更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等结构的关系。
4.发病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脑膜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患者,脑膜瘤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电离辐射: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是脑膜瘤的危险因素之一,例如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若干年后发生脑膜瘤的几率较正常人群增高。
年龄与性别:脑膜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中年女性相对更易患脑膜瘤,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5.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位置较深、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的脑膜瘤,手术需谨慎操作,尽量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肿瘤。
放射治疗:适用于肿瘤未能完全切除的患者、高龄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以及恶性脑膜瘤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脑膜瘤:儿童脑膜瘤相对少见,但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由于儿童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更易出现头颅增大等表现。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脑功能和生长发育相关结构,放射治疗需谨慎评估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脑膜瘤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调整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女性脑膜瘤患者:若处于孕期发现脑膜瘤,需根据肿瘤大小、孕妇症状等综合评估处理时机,因为孕期手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而肿瘤生长可能在孕期加快;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患者,治疗后需考虑肿瘤复发等因素对生育的影响以及妊娠对肿瘤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