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颅脑损伤是头部受外力致头皮、颅骨完整但脑组织受损的类型,由加速、减速、挤压等机制致伤,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手术,预后与损伤程度相关,轻度多可恢复良好,重度可遗留缺损,儿童修复力较强但严重损伤预后差且需个性化康复。
常见的致伤机制
加速性损伤:头部原本处于静止状态,突然受到外力作用而加速运动,此时脑在颅内发生滑动、碰撞、牵拉等,导致脑组织损伤,例如行人被飞驰而来的车辆撞击头部,头部由静止变为运动,脑组织与颅骨内壁等结构发生摩擦、撞击。
减速性损伤:头部运动中突然受阻而停止,脑在颅内继续向前运动,与颅骨内壁、颅底等结构发生碰撞、冲击,造成损伤,像高处坠落时头部先着地,头部停止运动,但脑仍继续运动,引发损伤。
挤压性损伤:头部两侧同时受到外力挤压,使颅骨变形,导致颅内脑组织受损,比如建筑物倒塌时头部被挤压。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是常见表现之一,根据损伤程度不同,意识障碍程度各异,轻者可能仅有短暂的意识模糊,重者可出现深度昏迷。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于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可能意识障碍出现得更突然或者恢复相对较慢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头痛、呕吐:受伤后常出现头痛,多为胀痛、跳痛等,呕吐一般为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所致。对于儿童,头痛可能表述不清晰,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呕吐可能被家长误认为是消化系统问题,需要仔细鉴别。
神经系统体征:可能出现肢体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如果是小儿患者,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相对复杂,因为小儿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育阶段,正常的神经反射与受伤后的异常反射可能容易混淆,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评估。
影像学检查及意义
头颅CT:是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是否有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通过头颅CT能准确判断出血的部位、范围以及脑挫裂伤的程度等。例如可以看到颅内是否有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较薄、颅缝未完全闭合等特点,头颅CT的解读需要考虑这些特殊因素。
头颅MRI:对于早期脑挫裂伤、脑干及轴索损伤等的诊断比CT更敏感,但在急诊情况下,头颅CT往往是首选检查。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儿童患者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对症治疗:如颅内压升高时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根据情况使用抗癫痫药物,但儿童使用抗癫痫药物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
手术治疗:当出现颅内血肿量较大、脑受压明显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操作。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更高,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术中要严格遵循儿科手术的操作规范,尽量减少对儿童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预后情况
预后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轻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经过及时治疗后多数可以恢复良好,可能仅遗留轻微的头痛等不适。而重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可能会遗留长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损伤严重,预后也可能较差,而且后期的康复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等非常重要,需要尽早进行康复干预,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