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是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机体多器官损伤,败血症是病原菌入血繁殖产毒致全身严重感染,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有不同,脓毒血症需综合判断、控制感染与器官支持且儿童有特殊考虑,败血症靠血培养确诊、抗感染等治疗且老年人有特殊用药及支持考量。
败血症:是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进入血液后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发病机制方面
脓毒血症:病原体入侵机体后,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细胞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等,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如脓毒血症性心肌病,心肌细胞受到炎症介质影响出现功能异常。
败血症:病原菌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并繁殖,不断释放毒素,毒素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影响器官功能。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其中,免疫细胞在清除病原菌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例如败血症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是因为病原菌毒素及免疫炎症反应影响了肝细胞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方面
脓毒血症:除了有原发感染灶的表现,如肺部感染时的咳嗽、咳痰等,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可高可低,体温波动较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如肾功能损害时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儿童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脓毒血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体温不升、精神萎靡等情况较为常见,需要密切观察。
败血症:常有寒战、高热,体温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皮肤可能出现瘀点、瘀斑等感染中毒性皮疹。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可能相对隐匿,发热可能不明显,但感染中毒症状可能更易出现,如精神差、食欲减退等,而且老年人器官功能储备差,一旦发生败血症,器官功能恶化的速度可能较快。
诊断方面
脓毒血症: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升高。同时要寻找感染病灶,如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发现肺部感染病灶、腹腔感染病灶等。儿童诊断脓毒血症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等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等因素综合分析。
败血症:主要依靠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即可确诊。但血培养有时可能为阴性,此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培养的操作及结果判读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如新生儿血培养的操作及结果分析与成人有所不同。
治疗方面
脓毒血症:治疗首先是控制感染,如根据感染病灶及病原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要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呼吸衰竭时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时需要进行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对于儿童患者,在抗感染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且在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机械通气的参数调节等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个体化设置。
败血症:同样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老年人患败血症时,在抗感染选择药物上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支持治疗时要更密切监测器官功能变化,因为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差,一旦出现功能异常可能很快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