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病程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有肺炎等并发症,可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
一、定义与病原体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鲍特菌是革兰阴性小杆菌,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型能引起人类发病,Ⅳ型仅致小鼠发病。
二、临床表现
1.病程分期
卡他期:持续1-2周,类似普通感冒,有咳嗽、流涕、低热等症状,此期传染性最强。婴幼儿可能不出现典型卡他症状,而是表现为拒食、呛咳、窒息等。
痉咳期:持续2-6周或更久,出现典型痉咳,表现为突发数十声急促的咳嗽,咳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发作时患儿面红耳赤、舌向外伸、颈静脉怒张等,夜间痉咳往往较重。
恢复期:持续2-3周,痉咳逐渐减轻、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但如果有并发症,恢复期时间可能延长。
2.并发症
肺炎:是百日咳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小婴儿,可由百日咳杆菌本身引起,也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表现为发热、气促、呼吸困难等。
脑病: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痉咳期,由于剧烈痉咳导致脑部缺氧等,可出现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甚至危及生命,婴幼儿发生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营养不良:由于长期痉咳影响进食,婴幼儿可能出现体重不增、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年龄较小、喂养困难的患儿更易发生。
三、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发病早期取鼻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是确诊百日咳的重要方法。但需要一定的培养条件和时间,阳性率会受到病程等因素影响。
核酸检测:采用PCR等核酸检测方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等特点,可早期诊断。
2.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如IgG、IgM等。发病2-3周后,抗体滴度逐渐升高,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对于不能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的病例可采用此方法辅助诊断。
四、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
常规疫苗:我国目前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共4剂。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年龄人群都有保护作用,但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手段。
易感人群补种:对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的青少年、成人等易感人群,如果有接触百日咳患者的风险,可考虑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保护。
2.隔离传染源:发现百日咳患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发病后40天或出现痉咳后30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防止疾病传播。
3.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物等进行适当消毒处理。在百日咳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患儿需要隔离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刺激诱发痉咳。对于婴幼儿要加强护理,防止呛咳、窒息等情况发生。
营养支持: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进食困难的婴幼儿可采用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儿,营养状况对疾病恢复很重要。
2.抗菌治疗:在发病早期(卡他期)使用抗菌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传染性。首选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患儿不能使用红霉素,可考虑使用阿奇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对不同年龄患儿的影响,婴幼儿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药物特性和安全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