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炎症,多由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女性易患,有膀胱刺激征等表现,可通过尿常规等检查,以抗感染等为治疗原则;膀胱癌是膀胱黏膜上皮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无痛性肉眼血尿等表现,可通过膀胱镜等检查,以手术、灌注化疗、全身化疗等为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情况,吸烟是重要危险因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发生的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经尿道逆行感染膀胱是常见发病途径,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更易患膀胱炎,性生活、憋尿、局部卫生不佳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育龄女性多见。
膀胱癌:是指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常见于染料、橡胶等行业)、吸烟、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含非那西丁的止痛药)等,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每次尿量较少,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多为终末血尿(即排尿终末时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多正常或仅有低热。
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多为间歇性发作,可自行停止,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肿瘤较大堵塞膀胱出口,可出现排尿困难,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肿块、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检查方法
膀胱炎: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壁是否光滑,有无增厚等情况,但对于膀胱炎的诊断特异性不如尿常规及细菌培养。
膀胱癌: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最直接、重要的方法,可直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了解肿瘤浸润膀胱壁的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膀胱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细胞学检查:查找尿液中的癌细胞,有助于膀胱癌的辅助诊断,但阳性率有限。
四、治疗原则
膀胱炎: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膀胱的作用,注意休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左氧氟沙星等,通常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较快缓解。
膀胱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
膀胱灌注化疗: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
全身化疗:对于晚期膀胱癌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全身化疗,常用药物有顺铂、吉西他滨等联合化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膀胱炎:需特别注意避免在经期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由于孕期女性患膀胱炎可能影响胎儿,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治疗。
老年膀胱癌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耐受性。
吸烟相关人群:无论是膀胱炎还是膀胱癌,吸烟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吸烟的膀胱炎患者,戒烟可减少膀胱炎的复发;对于膀胱癌患者,戒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降低肿瘤复发及进展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