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需进行现场急救确保呼吸道通畅等,行一般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用脱水、过度通气降颅内压,根据情况手术清创、清除血肿,早期康复介入,防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等情况有相应不同处理。
一、现场急救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要确保呼吸道通畅,若有呕吐物等应及时清除,防止窒息。同时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若有呼吸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一般支持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意识状态可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估,瞳孔变化能反映颅内是否有脑疝形成等情况,血压需维持在合适水平以保证脑灌注,心率和呼吸也要维持在正常范围。
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要给予营养支持。一般在伤后24-48小时后可考虑肠内营养,如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要素饮食等,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促进机体恢复。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
三、降低颅内压
脱水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采用静脉快速滴注的方式给药。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或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防止出现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过度通气:适用于短期内需要快速降低颅内压的情况。通过增加通气量,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颅内压。但过度通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48小时,以免引起脑缺血等不良后果。
四、手术治疗
清创术:如果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等情况,需要进行清创缝合以及颅骨骨折的相应处理,防止伤口感染等情况影响患者预后。
颅内血肿清除术:当颅内存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等情况时,若血肿量较大,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需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可塑性等特点,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五、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应开始早期康复介入。包括肢体的被动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防止肢体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可进行促醒治疗,如声、光刺激等,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康复进程和效果可能不同,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六、并发症防治
肺部感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意识障碍等原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要做好气管切开处的护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呼吸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长期卧床,血液回流缓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采取下肢气压治疗等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长期制动等,需密切观察下肢情况,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但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出血风险等问题。
应激性溃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预防,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胃液pH值等情况,一旦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止血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