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疫情,需从多方面做好防护。个人防护要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环境消毒要定期对家居、办公场所等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通风;健康监测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接触史;饮食与生活习惯要保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社交与出行要减少聚集、安全出行。
一、个人防护方面
1.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等应规范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及以上防护口罩,能有效阻挡病毒传播,不同人群根据活动场景选择合适口罩,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医院等场所需佩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儿童应选择适合其脸型的儿童专用口罩。
2.手卫生: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至少搓揉20秒,也可使用含酒精浓度≥75%的免洗洗手液,双手要充分揉搓至干燥,无论是否接触公共物品、外出归来等情况都应及时进行手卫生,儿童洗手时家长要给予监督和协助,确保洗手时间和方法正确。
二、环境消毒方面
1.家居环境: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按说明书稀释后擦拭家具、地面等,也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但要注意无人时进行,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于儿童经常接触的玩具等物品,可定期用合适的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如玩具可使用专用的玩具消毒剂浸泡或擦拭。
2.办公场所等公共环境:相关场所的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消毒,保持通风良好,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为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比如在办公场所,可安装有效的通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
三、健康监测方面
1.自身健康状况: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一旦确诊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对于儿童要留意其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儿童若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进行物理降温等初步处理并尽快就医排查。
2.接触史:注意记录自己的接触史,尤其是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接触情况等,以便在出现症状时能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不同人群都应重视接触史的记录,如老年人若有与他人接触情况,家属要协助其进行记录。
四、饮食与生活习惯方面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有不同需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易消化等。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居家可进行简单的瑜伽、室内散步等运动,每周可进行数次,每次运动时间适中,运动能帮助提高身体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合自身,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合的室内外活动。
3.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以上的睡眠,儿童和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生理需求保证充足休息,例如儿童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五、社交与出行方面
1.减少聚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如非必要不参加多人聚会、聚餐等,降低感染风险,对于不同社交场景,要根据疫情形势和当地防控要求合理安排,比如家庭聚会要控制人数并做好防护措施。
2.安全出行:出行时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如尽量选择自驾等相对独立的出行方式,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出行过程中要关注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行要有人陪同,确保出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