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常见先天性疾病,男婴出生时约3%-5%发生率,早产儿更高。它有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致心理障碍等危害。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时机1-2岁,可激素或手术治疗,术后需护理和随访,早产儿隐睾要密切观察,1岁左右未降及时治疗。
一、隐睾的定义及现状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男婴出生时隐睾的发生率约为3%-5%,早产儿中发生率更高,可达30%左右。
二、隐睾的可能危害
1.生育功能影响:隐睾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单侧隐睾约60%会导致不育,双侧隐睾几乎都会引起不育。因为阴囊内的温度比腹腔内温度低2-3℃,更适合睾丸生精,而未降入阴囊的睾丸处于相对高温环境,不利于精子的正常生成。
2.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50倍,且位置越高,恶变几率越大。如腹腔内隐睾恶变几率约为25%,腹股沟管内隐睾恶变几率约为5%。
3.心理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可能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产生心理障碍。
三、隐睾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大多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隐睾,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检查,若6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至阴囊,隐睾的可能性较大。检查时要区分睾丸缺如和睾丸未降,对于不能触及的隐睾,需要进一步借助影像学检查。
2.影像学检查:常用超声检查,它是无创且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确定睾丸是否存在及大致位置;对于超声检查阴性的患儿,可考虑CT、MRI等检查,但CT有辐射,MRI相对更安全,能更准确地判断隐睾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隐睾的治疗时机及方法
1.治疗时机:一般认为1岁后睾丸自行下降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治疗时机建议在1岁-2岁之间。对于早产儿的隐睾,由于其睾丸可能在出生后1年内继续下降,可先观察至1岁左右,若仍未下降再考虑治疗。
2.激素治疗:对于部分患儿可采用激素治疗,常用的激素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CG可以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促使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且部分患儿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
3.手术治疗:是治疗隐睾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睾丸下降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睾丸正常的生精环境和降低恶变风险。手术时机越早,对睾丸功能的保护越好。对于高位隐睾,可能需要采用腹腔镜辅助的睾丸下降固定术,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小,能更准确地找到高位隐睾并进行下降固定。
五、术后护理及随访
1.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按照医嘱定期换药。
阴囊护理:术后要注意抬高阴囊,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阴囊肿胀。
活动限制:术后短期内要限制患儿剧烈活动,防止睾丸扭转或手术部位受到牵拉,影响手术效果。
2.随访: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随访,观察睾丸位置及恢复情况,之后根据情况定期随访,至少随访到青春期,以监测睾丸的生精功能、恶变情况等,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六、特殊人群(早产儿等)隐睾的特殊考虑
对于早产儿的隐睾,由于其睾丸有继续下降的可能,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要密切观察,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如果到1岁左右睾丸仍未下降,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相对不成熟,在处理上要更加谨慎,但也不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要综合考虑早产儿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睾丸发育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早产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相关问题,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