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手术后灌注化疗需做好术前患者心理和身体准备,术中注意操作环境、器械准备及药物注入,术后观察排尿、身体反应并定期复查,且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进行个性化护理与关注。
一、灌注化疗前准备
1.患者心理准备
膀胱癌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灌注化疗时,可能会有紧张、担忧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向患者灌注化疗的目的、过程和必要性,缓解其焦虑情绪。例如,告知患者灌注化疗是为了降低膀胱癌复发的风险,让患者了解整个操作相对安全,以增强其配合度。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在术前给予安抚,向患儿解释操作的大致情况,用温和的方式让患儿放松,避免因恐惧而不配合。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理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依赖家长的情绪,而成年患者可能更关注治疗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2.身体准备
排尿情况:灌注化疗前患者需要排空膀胱。因为膀胱内有尿液会影响药物在膀胱内的接触面积和作用时间。例如,术前患者应尽量排尿,使膀胱处于相对空虚的状态,这样可以让灌注的药物更好地与膀胱黏膜接触。对于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引导排尿,确保膀胱排空。
身体状况评估:要评估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如有无发热、感染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严重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暂缓灌注化疗,待身体状况改善后再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评估其心肾功能等基础情况,因为灌注化疗药物可能会对肝肾等器官有一定影响,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灌注化疗。
二、灌注化疗操作过程
1.操作环境准备
操作应在相对清洁、无菌的环境下进行。例如,操作间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要进行消毒处理。医护人员要穿戴好无菌手套等防护用品。
2.器械准备
准备好灌注用的器械,如导尿管、注射器等。导尿管要选择合适的型号,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选择。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尿道直径的导尿管,避免损伤尿道。
3.药物注入
医护人员将化疗药物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内。注入药物的速度要缓慢,以避免患者出现不适。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防止导尿管损伤尿道黏膜。注入药物后,患者需要保持不同的体位,如平卧位、左右侧卧位等,使药物能够均匀地与膀胱黏膜接触,一般需要保持一定时间,如15-30分钟左右,让药物充分发挥作用。
三、灌注化疗后注意事项
1.排尿情况观察
灌注化疗后患者要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一般是药物刺激膀胱黏膜引起的。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排尿频率、尿液颜色等情况,如发现患儿尿液颜色异常变红或出现严重的排尿困难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2.身体反应观察
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全身反应。如果出现轻度的恶心、呕吐,可让患者适当休息,一般会逐渐缓解。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这些全身反应。如果反应较重,要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3.后续复查
患者要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以监测膀胱癌是否复发以及灌注化疗的效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复查频率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患者可能需要较短时间内进行首次复查,然后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的复查间隔。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复查时要更加关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按照医生制定的合理复查计划进行。
总之,膀胱癌手术后的灌注化疗需要在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轻柔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并按照要求进行后续复查,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不同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