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与子宫肌瘤在定义本质、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和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的赘生物,可能与雌激素过高、炎症刺激有关,症状多样,可通过多种检查诊断,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与女性性激素等有关,症状与多种因素相关,检查方法多样,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特殊人群情况也有不同关注重点。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本质是子宫局部内膜的异常增生形成的赘生物。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二、发病因素
子宫息肉: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例如长期应用雌激素类药物、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慢性宫颈炎等,可能诱发子宫息肉。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此外,遗传易感性、干细胞功能失调、表观遗传改变等也可能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更高。
三、临床表现
子宫息肉: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出现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宫颈息肉可能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常见)、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孕或流产等情况。不同年龄的女性,子宫肌瘤对其生活的影响可能不同,育龄期女性可能更关注生育相关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则更关注肌瘤是否会随绝经而萎缩等。
四、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子宫息肉:妇科检查时,子宫内膜息肉可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或宫颈口可见息肉样肿物,质软、色红、易出血;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宫腔内有高回声区,形状多样,边界清晰;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明确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等,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清晰。
五、治疗方式
子宫息肉: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有症状的息肉通常需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或刮宫术等。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的妇女,可每3-6个月随访观察;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等,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受孕,增加流产风险;子宫肌瘤也可能对生育产生影响,如导致不孕、流产等,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处理。
围绝经期女性:子宫息肉有一定恶变可能,需重视;子宫肌瘤若随绝经后未萎缩,需密切监测,因为少数肌瘤可能发生恶变。
老年女性:子宫息肉和子宫肌瘤的恶变风险相对增加,更要加强监测,对于无症状的老年患者,也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