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表现因类型和人群而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呈无回声等且周边血流丰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结节边界不清等;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子宫形态改变、肌层回声不均及肌层内有血流信号;育龄期女性相关表现更明显,围绝经期女性表现有差异且需关注恶变风险,有病史人群可能有复发进展,超声需结合多因素综合判断。
一、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囊)
典型表现:卵巢内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混合回声区。无回声区内常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这是由于陈旧性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等形成的成分所致。囊肿壁较厚且粗糙,边界多欠清晰。例如,研究发现巧囊的囊壁厚度通常比单纯性卵巢囊肿厚,且囊壁上可能有小的强回声光点,提示局部有纤维化或钙化等改变。
彩色多普勒表现:囊肿周边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与异位内膜组织的活性及局部血管增生有关,但血流速度一般较低。
2.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结节
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可探及实性或囊实性结节,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经阴道超声观察时更清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结节内有少量血流信号。
二、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
1.子宫形态改变
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前后径增厚明显,轮廓多尚规则,但也有部分患者子宫呈不对称增大。例如,在一些研究中,约60%-70%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而30%-40%的患者可能有局部结节样隆起。
2.子宫肌层回声改变
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局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液体聚集等改变。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散在的强回声点或斑,可能与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钙盐沉积有关。
3.彩色多普勒表现
增厚的子宫肌层内可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血流分布无特异性,多为低速低阻血流。
不同人群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表现的差异
1.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超声表现除了上述典型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病表现外,由于此阶段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活跃,异位内膜组织活性相对较高,卵巢巧囊可能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子宫腺肌病导致的子宫增大等表现可能更明显。例如,有研究显示育龄期女性中约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卵巢巧囊相关表现,且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巧囊的大小可能有一定改变,但通常在月经前期可能略有增大。
2.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可能与育龄期有所不同。子宫腺肌病导致的子宫增大可能不如育龄期明显,但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的表现可能依然存在,卵巢巧囊的发生率相对育龄期可能略有下降,但仍需关注。此时,超声检查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子宫肌层及附件区的情况,因为围绝经期女性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病变发生恶变的潜在风险人群,所以对于异常的超声表现需要更谨慎地评估。
3.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人群: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人群,再次检查时超声表现可能有复发或进展的情况。例如,曾经行卵巢巧囊手术的患者,可能在手术区域附近再次出现类似巧囊的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区,且由于手术导致的局部粘连等情况,超声下边界可能更不清晰。子宫腺肌病患者再次检查时,子宫增大可能进一步明显,肌层回声不均匀的程度可能加重等。
超声检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超声表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清CA125等)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