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分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易变异致大流行,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有典型及儿童特殊症状,可通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预防,治疗分一般、对症、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用抗病毒药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特殊人群用药需遵医嘱。
流感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例如,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流感病毒,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另外,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等部位也可能引发感染。
流感的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起病急,常见高热(体温可达39-40℃,部分儿童体温升高更明显且可能出现惊厥等情况)、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热可持续3-5天,但乏力、咳嗽等症状可能会持续1-2周甚至更久。
儿童特殊表现:儿童感染流感后可能胃肠道症状相对明显,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而且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关注,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较严重的情况。
流感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接触史等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患者出现典型的高热、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等表现,结合有流感患者接触史,可能初步考虑流感。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有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等。病毒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出流感病毒的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的重要方法;抗原检测操作相对简便,能较快得出结果;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来辅助诊断,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
流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一般建议每年秋季或冬季前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孕妇等重点人群应优先接种。疫苗会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或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搓手时间不少于20秒;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等。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青少年等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流感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要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退热,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对于咳嗽、流涕等症状,可使用相应的对症药物缓解,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安全,尤其儿童用药需谨慎。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但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合理选择药物及确定使用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更需要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决定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及具体的用药方案。



